近日發布的《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耕地保護提升耕地質量完善占補平衡的意見》提出,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將耕地保護作為系統工程,堅持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尊重規律、因勢利導、因地制宜、久久為功,充分調動各類主體保護耕地積極性,提高耕地生產能力,穩步拓展農業生產空間,把牢糧食安全主動權。
近年來,通過持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推動土地管理制度同宏觀政策以及區域發展高效銜接,我國土地要素配置的精準性和利用效率實現提升,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所需的用地要素得到有效保障,優勢地區發展空間得以拓展,高質量發展的要素支撐更加牢固。在為高質量發展提供用地要素保障的同時,采取加強國土空間與土地利用指標管控、推動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完善改革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加大存量土地盤活處置力度、優化耕地空間布局、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等一系列硬措施,我國牢牢守住了耕地保護紅線,耕地質量、生態保護水平也穩步提升,耕地系統穩定性和韌性持續增強,把牢糧食安全主動權的耕地資源基礎越來越堅固。
同時,我國耕地保護仍面臨較大的壓力和挑戰,還需進一步加強機制賦能、治理賦能、數據賦能,平衡短期與長期、局部與整體、管制與產權、生產與生態的關系,切實提升耕地保護水平,促進糧食安全保障、農民收入增加、耕地永續利用等多重目標的實現。
強化機制賦能。在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中,機制起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作用,通過管制、賦權作用于各類主體。良好的機制會對不利于耕地保護的行動產生制約作用,也會為各類主體保護耕地賦權,讓保護耕地的各類主體不吃虧、得實惠。如此,才能推動耕地保護實現“外部約束—內生動力”的良性互動,形成耕地保護強大合力。目前來看,耕地保護機制的管控約束功能突出,但在激發各類主體保護耕地的積極性上有待強化。應充分發揮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的作用,通過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耕地保護利益補償機制,以及利用優質耕地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共享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推動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價值實現,充分調動各類主體保護耕地的積極性。
強化治理賦能。為提升耕地質量和生態,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整治項目、大中型灌區項目、化肥減量增效項目等支持力度持續加大,輪作休耕補貼、秸稈綜合利用補助、有機肥還田利用補助等補貼類型日趨多樣化。同時,也建立了項目立項、實施、驗收、管護全過程質量管理與全鏈條績效管理體系,加強對項目工程質量與項目、補貼資金使用效果的監管。不過,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空間錯位、時間銜接不暢等問題,降低了項目投入集成度,影響整體資源配置效果。應加強整體性治理,健全跨區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協同聯動互補機制,提高項目空間重疊度和時間銜接度,降低項目碎片化對耕地質量與生態提升的不利影響。
強化數據賦能。我國歷來重視通過全國普查與年度變更調查相結合的方式,獲取耕地數量、質量、生態基礎數據與變化數據。例如,開展全國國土調查獲取耕地數量方面的基礎數據,開展年度國土變更調查及時監測耕地數量變化;開展全國土壤普查,并不斷完善年度耕地質量變更調查評價、綜合評價,掌握耕地質量基礎數據與變化數據。這些數據可以為各級政府評估、調整、監督耕地保護制度政策提供依據,為耕地保護科技創新提供靶向,為農業生產經營智能決策提供關鍵支撐。然而,由于現階段的耕地數據以管理數據為主,個體和企業層面的社會數據沒有被很好地收集,并且現有數據還存在標準不一、質量不高等問題,限制了各類耕地保護主體系統性使用這些數據創建有用信息的能力。因此,應建立耕地數據共建共治共享機制,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數字技術、遙感技術、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拓展數據來源、銜接數據標準、提高數據質量、加強數據交互計算,使匯聚的數據發生邏輯聯系,為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提供“智慧大腦”。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