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銀行再現IPO撤單。今年以來,已有馬鞍山農商銀行、海安農商銀行、藥都農商銀行3家銀行撤回IPO申請。梳理發現,尚有7家銀行在排隊A股IPO,僅湖州銀行的審核狀態呈現“已問詢”,其余均為“已受理”。
自2022年1月蘭州銀行上市以來,中小銀行A股IPO已連續兩年多“顆粒無收”。究其原因,多位受訪人士坦言,一方面是監管嚴把“上市關”,另一方面是銀行調整發展戰略,推遲上市。此外,也存在銀行對當前估值偏低的顧慮。
有的銀行已在A股IPO門口排隊多年,從當初的意氣風發、雄心勃勃,到如今一些經營指標回調,發展勢頭轉弱,可謂滄海桑田。不過,實現公開上市仍是一些銀行心中不曾改變的夢想。“伴隨國內經濟回升及房地產市場的修復,銀行經營指標有望改善,也許可以助推銀行IPO進程。”業內人士表示。
3家銀行撤單
繼藥都農商銀行、海安農商銀行2家銀行先后撤回上市申請后,馬鞍山農商銀行也于近期宣布撤回發行上市申請。日前,深交所披露信息顯示,因馬鞍山農商銀行及其保薦人撤回發行上市申請,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2024年修訂)》第六十二條,決定終止其發行上市審核。
具體來看,上述第六十二條對深交所終止發行上市審核的九種情況進行了詳細介紹,其中包括,“發行人撤回發行上市申請或者保薦人撤銷保薦”。
馬鞍山農商銀行備戰上市已達7年之久。2017年,該行啟動主板上市工作。2018年4月,A股IPO上市申請獲原中國銀監會安徽監管局批復。2019年9月,該行進入IPO預披露更新階段。和馬鞍山農商銀行一樣,海安農商銀行備戰上市也已達7年,藥都農商銀行更是備戰上市近10年。
馬鞍山農商銀行成立于2009年7月,是在整合原馬鞍山農村合作信用聯社及所轄分支機構基礎上,經股份合作制改造而成立的一家地方性法人銀行機構,在全國發起設立了21家新華村鎮銀行。自2017年啟動上市以來,馬鞍山農商銀行資產規模迅速擴張,截至2023年末,該行資產總額為895.97億元,2023年6月末資產總額更是超900億元。而該行啟動上市時的年末資產規模在500億元左右。
對于撤回上市申請的具體原因,從撤回上市申請的某家銀行相關人士處獲悉,“公司整體經營并未出現任何問題,只是近期有一個訴訟案件。這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大事項,擔心會有一定影響,所以暫時撤回上市申請。”滬深交易所均對股票首次發行上市的重大事項或重要信息披露有明確規定。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部分中小銀行暫停上市工作或撤回上市申請,主要是受到個別特殊、偶發因素影響。待這些因素消失后,相信這些銀行會重啟上市流程。
7家銀行候場
去年初,全面注冊制啟動,10家擬上市銀行平移至交易所。截至目前,共有7家銀行仍在A股IPO門外候場。其中,上交所主板3家,分別為湖州銀行、湖北銀行、昆山農商銀行,僅湖州銀行審核狀態為“已問詢”,其余為“已受理”;深交所主板4家,分別為廣州銀行、順德農商銀行、南海農商銀行、東莞銀行,審核狀態均于6月29日更新為“已受理”。
一位咨詢公司相關人士表示:“正在排隊IPO的銀行,大多經歷了幾年候場。在此過程中,業績不理想、機構戰略調整、重大事項推進等都會給上市進程帶來變數。基于此,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保持競爭力是這些銀行亟待解決的問題。”
梳理發現,正在排隊上市的銀行2023年業績普遍表現分化。2023年末資產規模在4000億元以上的銀行有4家,其中廣州銀行、東莞銀行均超過6000億元,分別為8317.27億元、6289.25億元。昆山農商銀行、湖州銀行2023年末資產規模位于2000億元以下。
相關經營指標方面,廣州銀行和東莞銀行2023年營業收入均逾百億元;歸母凈利潤在30億元以上的銀行有3家,其中東莞銀行是歸母凈利潤最高的銀行,達40.67億元。在營業收入和歸母凈利潤方面,廣州銀行、順德農商銀行、南海農商銀行2023年均為同比“雙降”。
放眼A股的42家上市銀行,2023年報數據顯示,超八成銀行資產規模在4000億元以上,其中超6000億元的銀行有31家;營業收入超百億元的銀行有32家。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銀行業整體業績增速放緩,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是持續讓利實體經濟、資產結構調整、貸款重定價效應以及市場利率變化等因素帶來的結果。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凈息差較上年末進一步下降15個基點至1.54%。
上市節奏有所放緩
自2022年1月蘭州銀行上市之后,截至目前,已連續2年多無一家銀行在A股上市。
回溯近年來銀行A股IPO情況,上市節奏明顯變緩。1991年至2003年間,部分股份行實現上市;2006年、2007年,4家國有大行和部分城商銀行上市;2010年新增2家銀行上市。此后6年時間里,并未有銀行上市,直至江蘇銀行2016年8月成功上市。隨后,江蘇等地多家區域性銀行相繼上市。至此,5家國有大行、8家股份銀行、11家城農商行實現上市。2017年至2022年分別有1家、3家、8家、1家、4家、1家銀行上市。
銀行上市空窗期已有兩年多時間,期間出現過銀行撤回上市申請等情況。例如,廈門農商銀行2022年2月撤回IPO申請,理由是優化股權結構,意在利用調整期著力梳理并優化股權,為下一步穩健發展和再次申請上市筑牢基礎;同年4月,江蘇大豐農商銀行首發上會未通過審核。
談及銀行IPO整體遇冷原因,巨豐投顧投資顧問總監郭一鳴表示,目前銀行上市集中期已過,不少銀行在調整自身發展戰略,上市計劃或推遲。此外,郵儲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認為,目前上市銀行估值較低,市凈率普遍低于1,處于破凈狀態,本身銀行上市難度較大;同時,中小銀行總體實力相對較弱,公司治理有待完善,業績穩定性不強,以及面臨一定風險等,也會加大上市難度。
華東某農商銀行高管稱:“2022年原本有上市計劃,后因遲遲未能達到各類上市指標要求以及一些其他原因,現已沒有上市打算。”
“目前市場對上市企業所屬領域或板塊有所偏向,政策更傾向于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尤其是科技創新行業。相對而言,地產、金融等行業的融資會受到一定程度限制。”撤回上市申請的某家銀行相關人士說。
積極謀劃上市
在多位受訪人士眼里,公開上市既能對內優化公司結構、補充資本,對外又能提升知名度。目前,仍有部分銀行在積極謀劃上市。
郭一鳴表示:“未來,謀劃上市的銀行或逐步增多。首先,當前資本市場正在深化改革,對于優質以及具備特色的銀行來說,推進上市具有良好制度環境。其次,隨著國內經濟的回升以及房地產市場的修復,銀行業績有望提升,盈利能力有望增強,整體有利于推進上市。”
“目前有不少銀行積極謀劃上市,它們正在厘清中小股東股權,完善公司治理,化解存量風險,規劃戰略方向,一旦時機成熟,就會積極申請上市。”某農商銀行相關人士說。
一位某未上市農商銀行高管表示,“我行一些業績指標明顯優于部分已上市銀行。我們正在與有關機構積極溝通,一旦有機會,將積極爭取上市。”
婁飛鵬認為,上市銀行資產規模等指標數值在銀行業中占比較高。中小銀行在上市方面競爭優勢不突出,加上經濟轉型等因素,中小銀行上市前景不容樂觀,但這不影響更多銀行謀劃上市。有業內人士表示,因融資規模、所屬區域發展情況等原因,監管部門對地方性銀行上市肯定會慎重考慮。
來源: 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