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原本是治理不合理高價的“藥品比價”政策,在實際落地中,出現了部分經營主體以“多端價格統一”為名對藥品進行調價或下架,致使線上藥價“不降反升”。長沙一家藥店的經營者在接受有關媒體采訪時表示,這幾天一直收到藥廠要求停止線上銷售藥品的函件,“賣得便宜反而惹了麻煩,更沒想到部分上游廠家和商業公司發來‘警告’甚至直接斷供”。還有網友查詢購買記錄發現,不少以前買過的常備藥如蒲地藍消炎口服液、蘇黃止咳膠囊、阿奇霉素等近期有不同程度漲價,并表示“希望治理后的結果不是線上也漲價”。
一項保民生政策的制定和落地,既需要緊貼群眾的服務意識,也需要更多的監督。從政策初衷來看,這場全國范圍內開展的藥品比價行動意在“保民生”,是繼年初的“四同藥品”價格專項治理后,全國統一藥品大市場推進的再度升級,目的是以“比價”促“控價”,減輕參保群眾購藥負擔,讓老百姓買藥更安心、更實惠,彰顯國家維護民眾健康福祉、筑牢醫保基金安全防線的決心。
隨著醫改走入深水區,藥價治理要長期保持高壓態勢,更應立足于長效制度監督。因此,在政策制定后,還應當針對經營主體可能存在的變相應對行為,進行預判和管控,對于負面案例進行及時通報和披露,督促藥企和藥店主動將藥價調整至合理水平。
具體來看,藥價“不降反升”就是政策執行中可能出現的市場應激反應之一。零售端藥房、工業側藥企等經營主體為短期利益而變相漲價,實行“反向比價”,和醫保改革的降費初衷有所違背,傷害群眾利益,不利于維護醫保制度的公平性。長期來看,越是能做好渠道管理的合規企業,在藥價治理中越能獲得長足發展。
民生工程需久久為功,醫藥價格“一盤棋”絕不意味著“一刀切”和“一口價”。和公立醫院執行的國家集采價格不同,零售價更多來自市場自由競爭,藥店享有監管范圍內的自主定價權,考慮到物流成本、供需關系、原料成本及中間環節變動,合理范圍內的“價差”是正常的。因此,嚴格監管藥價不是簡單地將線上線下藥品價格畫等號,若“一刀切”地執行比價政策,恐將導致“線上線下皆高價”,讓惠民政策變味。
長遠看,藥價應在市場機制作用下趨于合理,既避免“天價藥”,也不鼓勵極端低價藥,努力實現動態平衡,讓實體藥店、網絡藥店在合理盈利的同時,確保消費者也能享受到質優價廉的用藥服務。在此過程中,應由市場發揮主導作用,政府負責規范引導和監督,共同推動整個行業可持續發展。
醫療改革事關重大,一分一厘背后皆是民生大賬。未來,藥價治理需強調糾偏和止損,而非片面追求降價或提價,讓藥價回歸合理區間才是題中之義。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