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算所是大宗商品場外交易風險管理的基礎性平臺,是市場高效、安全運轉的重要保障,也是進一步完善我國多層次大宗商品市場體系建設的重要一環。在海南自由貿易港加快建設的背景下,海南國際清算所將成為促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重要載體,為海南帶來產業聚集與輻射效應,有效連接起大宗商品現貨、期貨市場,為實體企業參與套期保值和掌握定價權夯實基礎。
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要求“依托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推動發展相關的場外衍生品業務”。2021年11月4日,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復同意設立海南國際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海南國際清算所”),并將其列入海南自由貿易港元年十大先導項目之一。
海南省委副書記沈丹陽曾公開表示,建設海南國際清算所有利于有效對沖交易場所各類商品交易和跨境貿易過程中面臨的市場價格、運費、匯率和利率波動等風險,提供安全便捷的倉單融資服務,為大宗商品場外市場提供一個集中統一的交易和清結算平臺,引導國內大宗商品場外市場的完善和發展,助推我國爭奪大宗商品場外市場的國際話語權、定價權。
海南國際清算所董事長馮博表示:“我國現貨、期貨市場經過多年發展,已經較為發達。當前,我國進入新的經濟增長時期,企業對使用滿足個性化需求的簡單衍生工具進行套期保值的需求巨大,而這一領域集中服務相對薄弱,需要有機構提供專業化服務,期貨、現貨市場形成功能補充。對于期貨、現貨的中間地帶,海南國際清算所提供大宗商品現貨及衍生品相關服務,核心是根據實體企業和相關市場參與人的需求,提供資金盯市、保證金管理服務,未來還將提供貨物、倉單及跨境等服務。”
2021年12月30日,海南國際清算所正式成立,通過積極探索制度集成創新,有效連接起大宗商品現貨、期貨市場,為實體企業套期保值和定價提供了更好的市場基礎和環境。
“根據實體經濟需要,海南國際清算所選擇需求最為強烈的掉期業務率先開展衍生品試點業務。”馮博介紹道,“掉期清算產品的設計,從現貨企業真正的套期保值需求出發,結構簡單,相對透明,使用門檻較低,是較為簡單的一種場外衍生工具。以鋼材為例,期貨交易所目前有螺紋鋼、熱軋卷板、線材三個品種,但眾多相關產業客戶不具備直接進入期貨市場套保能力,他們鎖定產品價格的需求得不到滿足,而海南國際清算所可清算的掉期鋼材目錄與現貨保持一致,有30余種,滿足了實體產業客戶現實的套保需求。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將期貨市場、現貨市場有效銜接起來。”
掉期清算業務的初步試點是海南國際清算所以場外個性化模式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實踐。該業務自2023年10月上線以來,發展迅速,目前機構會員開戶數量100余家,累計掉期清算規模約20萬噸,清算合約價值4億余元。
除掉期清算業務外,海南國際清算所還將為現貨貿易提供清算服務,解決實體企業現貨貿易中的履約問題。馮博表示:“掉期清算業務試點過程中,我們發現實體經濟對于貼近實體經濟的簡單套期保值工具需求更為強烈。國內外企業大宗商品現貨貿易,包括即期和遠期在內,需要獨立的第三方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務,規避風險。基于此,海南國際清算所計劃下半年開始開展大宗商品現貨清算業務。”
2025年底前海南自貿港將啟動全島封關運作,這意味著海南和全世界的聯通更加順暢,島內實行更加自由便利的貿易投資政策。海南國際清算所也將依托海南自貿港封關后的政策優勢,先行先試《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等經貿規則,推出以人民幣定價為基礎的場外衍生品,有效鏈接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提高中國大宗商品定價權影響力。馮博說道:“條件成熟時,海南國際清算所還將開展外匯、稅收等試點,推動國際化業務上線,為國內實體企業走出國門提供平臺支持,拓展海外市場,踐行‘一帶一路’發展路線圖。”
(來源:期貨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