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示,擬增加包括網絡主播在內的19個新職業。數字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各類新就業形態出現并不斷擴大規模,成為我國勞動力市場重要組成部分。由此,規范新就業形態勞動基準,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成為一個課題。
新就業形態可以拓寬就業渠道,總體上擴大了就業崗位規模,有利于實現充分就業。大部分參與新就業形態的勞動者實現了收入增長,且對收入和工作有較高的滿意度。新就業形態能減少服務消費的成本和中介費用,提高從業者就業時間、地點的靈活性和多樣化程度,且進入退出門檻低,有利于重點群體、困難群體就業。隨著新就業形態越來越成熟,一大批新的職業序列逐漸產生,如互聯網營銷師、網約配送員、網約車司機,以及最新公示的用戶增長運營師、直播招聘師等。
新就業形態還有助于提升勞動者的生產率,滿足市場對高效服務的需求。應該說,新就業形態具備了新質生產力的特征,體現了技術驅動、高效組織和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的優勢,展示了我國勞動力市場在數字經濟背景下的適應能力和發展活力。
不過,由于新就業形態出現時間較短,就業模式多樣、人員類別復雜,近年來出現了就業增速放緩、就業質量提升緩慢、勞動權益體系構建不足等問題。對此,要通過規范新就業形態基準,加強勞動者權益保障,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來解決。
一方面,通過明確勞動定額標準、抽成比例、計件單價等保障勞動者獲得合理報酬,公開進入退出平臺規則、訂單分配、獎懲規則、安全服務規范等與勞動者基本權益直接相關的規章制度、格式合同條款、算法規則及其運行機制等。明確勞動者、平臺企業、服務商等多方主體關系和責任劃分,增加多方對工作結果預期的確定性。仔細分析新就業形態勞動權益保障的不足并逐步完善,對不同類別新就業形態勞動權益保障的突出問題進行分析。
另一方面,重視數字平臺在促進新就業形態中的關鍵作用。數字平臺能夠不斷降低從業者參與新就業形態的準入門檻,保障從業者的平等就業權,應繼續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中一顯身手。還要加強從業者職業和技能培訓,完善技能認定等職業發展內容,及時總結職業傷害保障試點經驗,通過社會保險、商業保險等多渠道完善新就業形態從業者保險體系。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