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商品現貨交易市場萌芽于傳統批發市場,成長于互聯網時代,在4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經歷過野蠻生長,也承受過清理整頓。回首來路,有經驗、有教訓、有思考、有啟迪。
在國家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引領下,商品現貨交易市場的發展路線也愈發明晰:傳統批發市場具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是市場不斷向上提升的基石;產業電商平臺有著數字時代背景下的互聯網基因和強大的產業根基,成為改革創新的先行軍;經過政府嚴格審批的各類持牌交易場所,因其特有的金融屬性,承擔著市場信息反饋、價格發現、標準制定、金融服務等諸多功能,引領市場規范。傳統批發市場、產業電商平臺、持牌交易場所借助于電子交易、現代物流和金融科技,構筑起立體的多層次商品現貨交易市場體系,為我國商品市場化流通貢獻重要力量。
傳統批發市場
傳統批發市場是我國商品現貨交易市場的初級形態,在中國的經濟發展歷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源于改革開放的春風,象征著商業創新的起點。我國商品現貨交易市場首先產生于農村,是在傳統的農村集貿市場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規模小但分布廣泛的各類農貿市場向規模化經營的商品現貨交易市場轉變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小市場,大民生”,農貿批發市場事關千家萬戶之生存,國家民生之大計,它是傳統批發市場發展歷程的縮影。1984年,武漢皇經堂農產品批發市場應運而生,作為中國第一個專業的農產品交易市場,它的成立標志著我國農貿批發市場的起步。
20世紀80年代末由政府投資并管理的“菜籃子工程”出現,提出“誰投資,誰收益”方針,全國出現了帶有幾分“狂熱”的批發市場建設熱潮。
1992年,“雙軌制”被打破,中國初步建立起以市場為主形成價格的商品流通體制。這段時期,我國批發市場基本形成了以大中城市為核心、遍布城鄉、多層次、多門類的市場體系。呈現出市場規模擴大、交易環境改善、交易制度逐步規范、商品檔次提高等特征,但同時“保量不保質”的問題開始飽受詬病。
面對傳統批發市場的混亂發展,國家從生產基地建設為主轉向生產基地與市場體系建設并舉。這個階段,國內開始出現專業的農批市場運營團隊,用市場化的思維運作農批市場。
2001年年底,隨著中國加入WTO,市場逐步對外開放,經濟發展推動批發市場進一步實現規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實現了質的提升。2003年10月,壽光蔬菜批發市場投資4000萬元,建立了國內第一家蔬菜電子拍賣市場,以其“包裝規格化、重量標準化、質量等級化、客戶會員化、交易電子化”的五化模式促進了蔬菜標準化的發展。國家蔬菜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在市場設立了檢測站,每天對上市蔬菜進行普檢,保證了交易蔬菜的安全。
2008年后,中國真正迎來冷鏈物流時代。同時,隨著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充分發展,批發市場正式迎來了集團化、規模化、現代化發展的新趨勢,打造智慧化全生態產業鏈聚集地,由管理轉向運營。根據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數據,2011年以來,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額及交易量整體呈增長態勢,2021年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額達5.81萬億元,成交量9.8億噸,占農產品流通市場比重的三成以上。北京新發地市場、萬邦國際批發市場等一批年交易額破千億元的超大型批發市場涌現出來。
近年來,隨著新業態、新技術的沖擊,傳統批發市場面臨著一系列挑戰,信息不對稱、流通鏈冗長等問題日益凸顯。針對這一現象,業內人士提出,鼓勵行業標準化、企業品牌化、產業數字化、品牌國際化是四個重要抓手。傳統批發市場的未來發展方向何在?通過數字化連接流通節點,賦能產業主體、提升行業效率、重構鏈路價值或許是最好的答案。
產業電商平臺
產業電商平臺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代表了我國商品現貨交易市場向著更高層次邁進。1995年,互聯網的普及使B2B交易得到推動。一些早期的B2B平臺開始出現,提供在線的商業交易和信息交流服務。這一時期,平臺主要靠收取會員費以及營銷推廣費來盈利,平臺本身沒有交易行為。之后便有了一些增值服務,如企業之間競價排名,開展線下的展會,SEO推廣等。信息服務階段具有代表性的平臺有慧聰網、中國制造網、阿里巴巴等。
2000—2015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B2B平臺越來越多,從全球范圍內的大型平臺到針對特定行業的垂直平臺等都涌現出來。這一階段,B2B的經營模式不單只是進行信息服務,還添加了線上交易的功能。平臺上不僅可以完成物流、支付等貿易環節,而且可以用來管理客戶關系。這一時期的貿易規模較小,基本上是中小額訂單,雖然完成了線上化交易,但是線上交易閉環還沒有形成。交易服務階段具有代表性的網站為敦煌網、鋼銀電商等。
經過近10年的發展,當前B2B交易已經成為全球商務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種B2B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B2B跨境業務不再只是中小額訂單,中大額的業務開始上線,買家變得規模化。品牌制造商、大型服務商以及大宗商品貿易商也開始進入了跨境電商B2B領域,跨境電商B2B移動端開始起步,產業內興起了垂直電商。B2B跨境電商進入轉型期,線上交易閉環逐步完成。同時,B2B交易也涉及更多領域,如電子商務、跨境貿易、供應鏈管理等。在大宗商品領域,具有代表性的產業電商平臺有歐冶云商、易煤網、泛糖科技等。
隨著大宗商品供應鏈管理對企業降本增效、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愈發凸顯,如今的產業電商平臺正在向著集交易、資訊、倉儲、物流、金融服務為一體的供應鏈綜合服務平臺轉型升級。
持牌交易場所
2000年前后,國內相繼建立了廣西食糖、吉林玉米,湖南金屬等“大宗商品電子交易中心批發市場”,批發市場開始從一個局域性的有形市場轉向全國性的電子市場。
2006年到2012年是我國大宗商品交易場所發展的起步階段,以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山東壽光果蔬交易所、天津貴金屬交易所為代表的萬億級交易平臺成為這段時期發展的主線,卻也在后期盲目擴張中屢次引發涉及金融風險,成為眾矢之的。
據不完全統計,鼎盛時期我國大宗商品交易場所數量達到上千家。然而,風險事件頻發引爆了市場的信用體系,也引起了監管層的重視。按照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部級聯席會議辦公室下發的文件要求,各省級人民政府要推動交易場所按類別有序整合,原則上一個類別一家,以保留必要規模,避免無序競爭。
所謂持牌交易場所是指清理整頓以后,由各省級政府批準保留的地方現貨交易場所。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各省公開的白名單顯示,獲批保留的大宗商品交易場所有100家左右,其中半數以上運營的是期貨上市品種。受此前清理整頓影響,很多交易場所一度陷于停擺狀態,業務發展停滯不前。如何平衡好監管與發展的關系,找到交易場所發展的著力點?
首先,要理清持牌交易場所的功能和定位。現貨交易場所是介于傳統批發市場與期貨市場之間的市場。向上,它與期貨市場聯動,形成有效互補,有利于完善價格發現的功能;向下,它與各類批發市場聯動,有助于擴大交易規模,激發市場活力。有條件的交易場所可以開展產能預售、訂單農業、基差點價等交易模式,在交易和交收上做好文章,切實服務實體經濟。
其次,要充分發揮持牌交易場所的優勢。現貨交易的保證金制度賦予了交易場所一定的金融屬性。買賣雙方需要將資金匯入交易場所管理的資金池,交易完成后由清算所進行統一結算,因此交易場所作為第三方平臺對買賣雙方具有約束力,可以確保按時履約,避免貿易紛爭。充分發揮交易場所的這種權威性和公信力,相應地提高產品檢測能力、完善標準體系建設,做好市場的裁判員和調節器,是交易場所發展的基本方向。
最后,也要認清自身的不足,緊跟時代的步伐。由于一些歷史遺留問題,目前一些地區的持牌交易場所發展相對滯后,數字化程度不高,仍停留在重交易、輕服務的初級階段。隨著數字經濟的崛起,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變革,構建起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的數字化服務平臺是大勢所趨,也是交易場所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
(來源:期貨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