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銀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推進,銀行網點數量正不斷減少。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批準了成都農村商業銀行集中關閉13家分理處的申請。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共有2756家商業銀行網點被關閉。
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2023年中國銀行業服務報告》顯示,2023年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離柜交易筆數達到4914.39億筆,同比增長9%,離柜交易總額達到2363.82萬億元。線上渠道的發展大幅提高了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效率。
銀行網點收縮是數智化轉型的必然結果,但是線下網點的功能并不能完全被取代,尤其是鄰近居民區以及老年人較多的社區,都離不開線下實體網點的存在。“我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化較大。在廣大農村、基層社區、農貿市場等特殊區域,以及面向老年人等特殊群體,小額傳統銀行網點交易仍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發展與國資國企研究所所長胡彩梅表示。
在南京市浦口區永寧街道青山漁村等網紅景點,不少銀行依托網點設立了“鄉旅金融驛站”,除了提供小額取現、轉賬匯款和代理繳費等金融服務外,還提供“江蘇政務”通辦事項。
浙江農商銀行轄內平湖農商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該行充分考慮網點老年客戶需求與使用習慣,創新推出適老型數智柜臺,尊重老年客戶對傳統柜面服務的選擇,在推進數字化轉型的同時,轄內所有網點都保留現金窗口并合理配置現金窗口數量,幫助老年人辦理業務。
“營業網點目前是銀行服務當地百姓的重要載體。”浙江農商聯合銀行轄內定海海洋農商銀行董事長方勇剛介紹,為優化網點服務,該行與多個政府部門合作,利用48個營業網點、自助銀行等渠道,融合線上線下服務網絡,實現政務服務“就近辦、自助辦、掌上辦、上門辦”,已累計為偏遠海島和農區居民辦理政務事項40余萬筆。
銀行線下網點并非簡單的減少,而是呈現出“有進有退”的態勢。中國工商銀行年報顯示,2023年,工商銀行完成670家網點優化調整,向服務供給相對不足的城市重點區域新投入網點52家,向縣域地區投入網點57家,新增覆蓋15個空白縣域,網點縣域覆蓋率提升至86.9%,網點資源與地區社會經濟資源匹配度穩步提高。中國農業銀行發布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農業銀行縣域網點達1.27萬個,占全行網點的56.4%。與此同時,農業銀行持續優化機構和人員布局,超過70%的新遷建網點位于縣域、城鄉接合部等金融服務相對薄弱區域。
未來,銀行網點需要適應科技的進步,不斷轉型創新和改進服務,以更為靈活和創新的方式為消費者提供金融服務。會計咨詢機構畢馬威發布白皮書提出,各家銀行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回避競爭短板,圍繞區域布局、客群經營、服務理念三大要素構建自身特色,制定特色化的網點發展戰略,實現差異化經營。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