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廣州期貨交易所支持、通惠期貨等主辦的“陸家嘴論鋰—鋰電產業期現會議”在上海舉行。與會專家就未來鋰價的變化、鋰電池產業鏈的后續增長點以及當前廢舊電池回收利用的難點進行了深入探討。
通惠期貨總經理周建平在會上表示,今年上半年,國內新能源產業發展突飛猛進,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在全球領先。鋰電產業在這樣的環境下保持高速增長,但因前期大規模集中投資,產業鏈中上游面臨較大的成本和庫存壓力。
據中國物資再生協會廢舊電池回收利用分會副秘書長張正介紹,目前全球已探知的鋰資源儲量多分布于美洲和澳大利亞,國內礦端以進口為主。近兩年,隨著國內外新建產能陸續投放,鋰電中上游產量增速可能保持較快增長。
需求方面,由于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已超過30%,加之燃油車競相降價,未來一段時間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大概率將有所放緩。但考慮到2023年歐美新能源汽車市場出現復蘇,且整體市場滲透率仍偏低,全球市場仍存在增長空間。
數據顯示,2023年美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40.3萬輛,同比增長50.7%,較2022年增速有所回升,市場滲透率仍處于較低水平,僅為9.3%。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401.6萬輛,同比增長33.2%,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僅為16.1%。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在全球綠色發展的大背景下,鋰產業鏈長期向好是大勢所趨,目前只是產業鏈的階段性調整。
不過,中信證券研究所金屬聯席首席分析師拜俊飛認為,從過往的產業周期來看,全球鋰礦和鋰鹽環節的博弈還將持續。只要鋰價跌不透,鋰鹽供應過剩產能就可能難以出清,價格在底部運行的周期也就可能更長。
“下半年可能影響鋰價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需求是否出現放量、新進入者有無開啟價格戰的意圖,以及需求萎縮的原因及時間點。”拜俊飛表示。
對此,張正表示認同。在他看來,鋰市場存在“金九銀十”的季節性特征。近期在上游供應過剩、下游需求不振的情況下,鋰價呈現震蕩下行態勢,但是一旦產業進入生產高峰期,需求有所上行,鋰價自然會走出一波上漲行情。
國際鋰業協會中國區負責人馬丁認為,境內的現貨庫存情況可能成為影響市場判斷的因素之一。在馬丁看來,不同于境外市場,境內市場多為現貨短期交易,數據的透明性不高,大家對產業鏈終端的庫存情況不太了解,很可能會對三季度的旺季需求造成一定影響。
考慮到四季度是傳統的需求淡季,富寶資訊鋰原料項目總監劉曉敏認為,在需求缺乏有力支撐的情況下,鋰價很可能會繼續低位運行。
面對行業發展的重重挑戰,很多鋰電企業正在積極求新求變,在理性減產的趨勢下,忙創新、換賽道、謀出海,多條路徑同時推進,尋找新的增長點。
據張正介紹,今年以來,鋰電行業發展逐步趨于理性,壓力逐漸顯現,這首先體現在產業鏈許多產品大幅降價上。數據表示,2023年鋰電池上游材料磷酸鐵鋰年末價格較年初下降超過70%,部分電芯產品、正負極材料、電解液去年價格累計降幅超過50%。另外,部分儲能產品價格降幅超過20%。
在產品降價潮下,龍頭企業也難以獨善其身,鋰電材料企業業績下滑尤為顯著。數據顯示,2024年一季度,天齊鋰業凈虧損38.97億元,贛鋒鋰業凈虧損約4.39億元。
面對行業發展的壓力,一些上市公司暫緩或終止鋰電項目,對待擴產態度愈發謹慎。與此同時,很多不具備技術和成本優勢的跨界布局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在此情況下,張正表示,加快技術創新和產品迭代、降低成本、促使產能回歸理性以及出海成為很多鋰電企業破局的主要方向。儲能市場或成為未來一段時間鋰電池產業發展的主要增長點。
對此,萬向一二三技術中心總經理助理兼電芯材料研發部資深經理蘇敏表示認同。在她看來,2025年隨著技術的逐步成熟,下游市場很可能會因新電池的高壽命、高安全性及高性價比而出現一波大規模“換電潮”。在這樣的情況下,儲能電池很可能出現爆發式增長。同時,廢舊電池的回收利用也將迎來考驗。
在張正看來,盡管廢舊電池回收具有重要意義,但目前廢舊電池的回收情況并不理想,很多廢舊電池都沒有得到規范回收和處理。這主要是因為廢舊電池回收過程相當復雜,涉及多個環節和主體,加之缺乏有效的回收體系、激勵機制。
針對廢舊電池回收難題,他建議,政府制定和完善廢舊電池回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支持,為廢舊電池的回收和處理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
他補充說,廢舊電池回收再利用的信息化也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引入先進的信息技術,可以實現廢舊電池的追溯管理、回收過程的透明化以及數據分析的智能化,提高回收效率和管理水平,為政策制定和行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來源:期貨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