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是實現“雙碳”目標的主力軍
事實上,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啟動由來已久。2015年3月,《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發〔2015〕9號)印發,標志著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啟動。據了解,新一輪電改的思路是“管住中間放開兩頭”,即通過發電側和用電側雙方直接交易,電網側征收過網費,實現“電量電價+容量電價+輔助服務費用+環境價值”的電價體系,其本質是市場化改革和電價體制改革。
據了解,自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啟動以來,9年間電力市場建設持續推進。從2021年推進所有工商業用電進入市場、將煤電價格上限提升到上漲20%,到煤電容量電價出臺、電力現貨市場推進等,電力市場建設近年來快速推進。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電力市場交易電量5.67萬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比例從2016年不到17%上升到61.4%。與此同時,我國電力市場建設進入新的階段,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全面鋪開,多數省份已完成了電力現貨市場規則的編制,并進入了試運行或連續結算試運行階段,廣東、山西等地轉入正式運行,其他大部分試點地區已開展連續試運行工作。
在“雙碳”目標指引下,新能源轉型成為趨勢。2022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構建適應新型電力系統的市場機制。此外,國家能源局印發的《2024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也明確要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助力構建新型電力系統。
在此背景下,近年來我國新能源裝機容量及占比不斷攀升。相關數據顯示,2019—2023年,我國新能源裝機容量從4.13億千瓦上升到9.40億千瓦,提升了127%,新能源裝機容量占比從20.56%增加到33.41%。在2024年經濟形勢與電力發展分析預測會上,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預計,到2024年年底,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將達到13億千瓦,首次超過煤電,占總裝機比重上升至40%左右。“未來隨著電氣化率的增長,電力行業對中國碳排放總量的影響將不斷提升。在‘雙碳’目標的實現進程中,降低電力系統碳排放,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是重中之重。”五礦證券電力研究員鐘林志認為,新型電力系統最顯著的特征在于電源側新能源對化石能源的大規模替代,到2060年新能源將成為發電主體。據其測算,2060年中國風光合計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占比將分別達到74.8%和63.7%。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發布的《方案》,也提及了包括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逐步取消各地新能源汽車購買限制、加大非化石能源開發力度、落實煤電容量電價、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研究完善儲能價格機制等內容。
“控制煤炭消費,主要是為了推動我國能源結構轉型以及清潔化發展,推動燃煤機組進行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可以有效提高燃煤機組的煤炭利用率,提升燃煤機組調節能力,更適配于未來高比例的電力市場。逐步取消各地新能源汽車購買限制、加大非化石能源開發力度、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研究完善儲能價格機制,這些都是為了促進我國新能源電源的發展,提高新能源消納水平,促進我國能源結構的轉型。這些或將會對電力市場發展或電力價格產生一定的影響。”中信建投期貨電力研究助理吳凱表示,在新能源高比例的電源結構下,新能源汽車(車網互動)和儲能作為電力市場中的新型主體,可以起到靈活性調節資源的作用,對于電力市場的安全穩定運行和新能源消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加大非化石能源開發力度、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則是為了在科學合理的新能源發展規模規劃下,為新能源電源大規模進入電力市場提供空間,推動電力行業的綠色低碳發展,助力“雙碳”目標達成。
電力市場建設迎來新一輪考驗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深化電力體制改革也面臨著新的問題。鐘林志認為,中國想要實現“雙碳”目標,新能源轉型是不可逆趨勢,但新型能源逐漸增加的同時也帶來了電力體系的不穩定性,這需要電力工業在投資、生產、運輸、消費等環節的體制機制發生根本性變革。“能源轉型所面臨的保供和消納難題已經發展成電力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預計未來在現有的5萬億電力消費市場規模的基礎上,體制機制的改革將孕育超過萬億的增量市場。”鐘林志表示,改革不僅要“分好蛋糕”更要“做大蛋糕”。
“受到自然環境中如風力強度、光照強度、空氣中含塵量等各項因素的影響,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發電機組存在不穩定性,包括發電能力不穩定、電能質量差等。”吳凱也表示,在新型電力系統中,新能源發電的波動性將被放大,對電力系統的調節能力和靈活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更多的靈活性調節資源從電力容量、電能質量等方面進行調節。此外,發電側的高波動性,可能會造成電力市場價格頻繁波動風險。以山東電力市場為例,2023年2月—2024年2月,新能源大發展導致市場頻繁出現低電價甚至負電價情況。根據山東電力交易中心公布的電價數據,市場最低價中負電價共出現139次,日前市場算數均價出現負電價1次、低于100元/兆瓦時的電價14次。
而伴隨著《全額保障性收購可再生能源電量監管辦法》于2024年4月1日起開始實施,電網企業不再承擔可再生能源全額收購的義務,意味著將會有更多的可再生能源電量參與到市場化交易當中。“新能源電量的大量出現,會極大程度地影響電力現貨市場價格,加大電力現貨市場價格波動風險。”吳凱強調。
此外,當前電力交易的雙方在不同省份參與,需要先了解該省份的交易規則,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交易成本,對市場主體的售、購電業務開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中各層次電力市場功能定位尚不清晰,職責分工尚不明確。各地電力市場建設進度與市場規則差異較大,缺乏有效的區域合作,限制了電力資源的優化配置。”中信期貨創新發展部負責人朱子悅分析認為,當前電力市場中長期交易存在頻次低、流動性弱和約束多的問題,無法滿足市場主體的風險管理需求,新能源發電投資缺乏遠期價格信號作為融資參考,限制了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此外,當前電價機制可能沒有完全反映供需關系、成本變化和環境影響,導致資源配置不合理。
期貨助力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為進一步深化電力市場化改革,助力發用電企業更好管理風險和穩定經營,業內人士認為,電力期貨作為流通性較高、標準化的商品,可有效地對現有電力中長期交易進行補充,且電力期貨價格對電力市場的運行和發展起到了高效的價格指導作用。從國外電力市場發展實踐來看,電力期貨市場可以有效補充市場體系,在價格發現、風險管理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在價格發現方面,電力期貨可以滿足新能源投融資、企業生產計劃安排、政府中遠期宏觀決策等多個方面的需求。從新能源機組發展角度看,電力期貨價格反映了電力市場中真實的供需關系,結合了政策、供需、環境、市場情緒等因素,相較于以現有供需關系為主而形成的電力現貨價格,具有中遠期價格指導作用,給予新能源投資商較為明確的市場預期,有助于新能源機組的投資和融資需求。”吳凱表示,生產企業尤其是電力成本占生產成本比重較高的生產企業,電力價格將直接影響企業生產成本及獲利情況。電力期貨價格可以有效指導企業制訂生產計劃,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收益。從國家層面看,政府需要根據電力市場發展和運行情況,結合中遠期能源發展規劃,制定相應的政策文件。電力期貨的價格,可以為政府制定指導文件提供參考。
從風險管理角來看,吳凱認為,電力期貨可以用于規避現貨價格風險,對傳統能源機組而言,電力期貨可以用來減少頻繁波動的現貨價格所帶來的潛在風險。新能源機組也需要通過電力期貨對沖電力現貨價格波動風險,保障機組的收益,促進新能源機組發展。“劇烈波動的一次能源價格會導致傳統能源機組應對現貨價格波動風險的能力進一步削弱,而電力期貨價格結合了市場預期,會考慮到一次能源價格變化對傳統發電機組的影響,成為一次能源價格與電力價格的聯動工具。”吳凱強調。
事實上,在《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印發之初,就曾提出“待時機成熟時,探索開展電力期貨和電力場外衍生品交易,為發電企業、售電主體和用戶提供遠期價格基準和風險管理手段”。隨著電力體制市場化改革的逐步深入,電力期貨上市也逐步被提上議事日程。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廣東寶麗華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鄒錦開在《加快推進電力期貨市場建設,健全多層次電力市場體系》的建議中表示,隨著新能源的快速發展,其發電出力的不確定性加劇了電價波動,極端價格甚至負電價頻繁出現,對新能源企業和傳統發電企業的穩健經營帶來挑戰,應加快推進電力期貨市場建設,健全多層次電力市場體系。
“從美國PJM電力市場來看,電力期貨的出現時間早于PJM成為獨立組織的時間。從澳大利亞電力市場來看,電力期貨的出現時間在電力現貨批發市場運行之后。”吳凱認為,電力期貨的建設或者出現,與電力現貨市場不存在非常直接的時間上的先后關系,而是與電力市場的發展現狀息息相關。目前我國各地電力現貨市場的快速發展以及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目標的明確,輔以不斷完善的電力市場各項規則,是國內電力期貨的建設和上市的堅實基礎。
對此,吳凱建議,電力期貨市場的建設,或將參考電力現貨市場的建設歷程,采用“試點先行、逐步推廣”的方式,由點及面地建設,拓展我國電力期貨市場。“由于電力期貨市場在我國電力市場中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因此,并不適宜在建設初期大規模推廣。”吳凱認為,相比而言,廣東更適合作為試點先行。一方面,廣東作為我國電力體制改革的先行軍,具有較為成熟的電力市場體系、活躍的市場主體和強力的政策支撐;另一方面,廣州期貨交易所落地廣州,以服務綠色發展為己任,通過組建專業研發團隊,已完成了全套廣東電力期貨合約設計。有需求、有準備,廣東將是電力期貨的理想試點地區。
鄒錦開也在建議中明確表示,建議有關部委深入研究成熟市場的經驗,結合我國具體國情,進一步完善電力現貨市場機制,構建多層次電力市場體系。同時,加快推進電力期貨在廣東先行先試,總結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向全國其他地區推廣。
據了解,根據規劃,廣期所正全力推進電力期貨研發工作,廣泛調研,聽取吸納電網企業、調度機構、交易機構和產業客戶等各方面的意見建議,目前已完成廣東電力期貨合約方案的設計工作,合約草案貼近廣東電力現貨市場實際,產業客戶比較認可。
(來源:期貨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