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受持續低迷的豬價拖累,國內生豬養殖行業深陷“寒冬”,養殖戶經營困難。2023年年初,在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對未來豬價頗為迷茫的的部分養殖戶找到當地政府和保險公司,咨詢“保險+期貨”產品何時能投,以抵御未來豬價下行的風險。
去年7月,在大商所、郾城區政府、大地期貨和太平洋財產保險的合力推動下,2023年“大商所農保計劃”飼料養殖專項項目——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生豬項目順利落地,為當地16戶生豬養殖戶的15581頭生豬提供了價格保障。據了解,去年大地期貨在項目中創新性地引入了“以銷定賠”模式,積極引導養殖戶提前制訂科學合理的養殖計劃,在保障養殖主體基本收益的基礎上,為推動漯河市生豬產業的良性發展注入了新的理念。
引入“以銷定賠” 強化生豬產業風險管理
據了解,截至目前,生豬“保險+期貨”項目已經連續三年落地河南漯河,實現從郾城區小范圍試點到全市覆蓋。三年來,該模式共惠及漯河生豬養殖戶221戶次,覆蓋育肥豬205239頭,其中郾城區養殖戶參與最多,有128戶次,他們在漯河參保群體中對“保險+期貨”也最為熟悉,已經漸漸將這一金融工具融入每年的生豬養殖計劃中。
“我們年初就問漯河還有沒有‘保險+期貨’,這兩年豬價跌得太慘了,我參加過前兩年的項目,減少了虧損。養殖戶很需要這個項目。”去年下半年在漯河當地調研時,郾城區養殖大戶王如意在談到“保險+期貨”項目時表達出積極的參保意愿。
據悉,漯河市是河南重要的生豬養殖基地,生豬業產值占畜牧業產值的比重接近70%,當地現有生豬存欄198.36萬頭,年出欄量306.66萬頭,全市5個縣區中4個縣區被確定為國家級生豬調出大縣(區)。與生豬“保險+期貨”淵源頗深的漯河市郾城區,正是國家級生豬調出大區之一。生豬市場價格的大幅波動關系著眾多養殖戶的收入,也影響著當地生豬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為了更好地支持漯河農業產業發展、精準實現對養殖戶的金融服務,“保險+期貨”試點項目在當地經過三年的推進,初心不改,創新不怠。2023年,大地期貨聯合保險公司進一步創新,改變以往養殖戶投保多少生豬、對應賠付多少的方式,在價格險模式中將出欄量(即實際銷量)作為核定最終理賠數量的依據。同時考慮到養殖戶在實際養殖過程中會依據市場行情適當調整養殖規模,以及養殖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生豬死亡等因素后,還設置了一定的保險理賠系數,以更精準確定理賠數量。在理賠階段,農戶通過提供對應的檢疫票作為投保生豬出欄的證明,并以此作為實際銷售數量來申請理賠,只要實際出欄數量超過投保頭數的85%,就可以按照原投保頭數核算賠付額,否則就根據實際出欄量進行賠付測算。
大地期貨衍生品部總經理林唯瑋表示,以往養殖戶在投保時可能缺乏精準的市場預測和出欄計劃,導致投保數量與實際出欄數量有時會存在一定差異。“以銷定賠”模式通過對生豬實際出欄數量進行追蹤核驗,引導養殖戶在投保期間根據養殖和出欄計劃合理確定投保數量,在保險到期時科學理性順勢出欄,使得投保更貼近實際銷售情況。大地期貨在該項目中首次嘗試這一模式,為生豬產業科學經營提供助力,并為“保險+期貨”模式規范實施提供新思路。
“去年在‘以銷定賠’模式引導下,我們養殖戶可以更好地樹立價格風險管理理念,避免過度投保造成不必要的保險支出,也能夠更科學地制訂養殖計劃。”漯河智勤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傳勤表示,通過與保險公司、期貨公司等機構合作,還可以學到更多風險管理和保險知識,進一步提升自身風險管理能力。
促進產業科學避險 養殖戶賠付觀漸趨成熟
其實,早在2021年生豬期貨上市第一年,郾城區的養殖戶就在當地政府的指導下,嘗試參與了生豬“保險+期貨”,成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據了解,部分養殖戶已連續三年參與“保險+期貨”,從不懂期貨為何物,到現在農閑時會打開手機看看大商所的生豬期貨走勢,農民與期貨市場的距離正一步步拉近。
當地養殖戶對“保險+期貨”這一風險管理模式的了解也在不斷深入,逐步形成了科學養殖的觀念和理性的保險賠付觀。據了解,去年郾城區項目總保費約167萬元,而在9月初項目結項時,最終賠付遠不及養殖戶的自繳保費,這主要是因為去年項目運行期間生豬價格并未出現下降,反而出現上漲。在最終賠付較少的情況下,參與項目經驗豐富的生豬養殖戶并沒有因此抱怨,因為他們早已領會到“保險+期貨”的實際意義,從一開始希望有額外收益到逐漸理解“保險+期貨”作為一種價格保險,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投保者應對市場價格波動帶來的生產經營不確定性,因此最終賠付覆蓋保費成本并不是必然結果。
從項目開展期間的豬價走勢來看,生豬價格從起保時的14.05元/公斤,漲至保險到期時的16.65元/公斤,上漲幅度為2.6元/公斤。由于生豬價格上漲,雖然保險最后理賠較少,但養殖戶的生豬銷售收入明顯增加,綜合項目中養殖戶自繳的保費和保險理賠,最終也實現了增收,這也是生豬“保險+期貨”項目的初衷。“參保養殖戶一頭豬實際上增收了約275元。”林唯瑋說。
確實,買生豬“保險+期貨”產品賠付不是目的,讓養殖戶在周期波動中能夠好好“活”下去才是。“買保險不出險才是賺了。”王如意參與去年的項目時就深有感觸,他表示,“保險+期貨”消除的是養殖戶對生豬價格回調的后顧之憂,以便讓大家能安心養豬,一直養豬。
太平洋財產保險漯河中心支公司總經理韓明杰表示,漯河當地有些參保農戶后續還自發參與了一些商業性項目,他們大多希望這類保險能常態化開展。
“三年來,我們真實感受到,在生豬價格波動加劇的新周期里,‘保險+期貨’模式降低了‘豬周期’對養殖戶收益的影響,更彌補了傳統農業保險中缺乏生豬價格、生豬養殖利潤保險的空白。農戶風險管理意識不斷提高,通過購買保險的形式參與期貨市場,成功防范養殖過程中面臨的價格風險,實現少虧甚至不虧的目的。”韓明杰說。
實際上,對我國農業生產來說,“保險+期貨”是相對新型的金融風險管理工具。那么,和期貨市場相距較遠的漯河農民是如何在三年前就利用“保險+期貨”進行風險管理的?據了解,漯河政府的大力支持是生豬“保險+期貨”能夠惠及當地廣大農戶的重要因素。
三年來,漯河政府圍繞“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主體自愿、穩步推進”的總體原則,為了幫助養殖戶規避價格風險,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還對“保險+期貨”的資金投入作出明確規定,持續支持大地期貨打造“漯河樣板”。
經過前期試點的積累,河南省各級政府充分認可“保險+期貨”在生豬產業管理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視生豬“保險+期貨”的創新推廣,并對生豬“保險+期貨”項目提供資金支持。2023年,郾城區政府就再次提供保費補貼約60萬元,鼓勵支持區內養殖戶形成科學養殖的觀念,繼續利用金融工具進行生豬產業風險管理。
總的來看,從2021年生豬期貨上市之際的臨潁縣首單生豬收益指數項目,到2022年漯河全市域覆蓋的生豬專項項目,再到2023年郾城區創新探索“以銷定賠”模式,生豬“保險+期貨”項目已經在漯河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相信后續隨著“漯河模式”的不斷創新與深化,也將在更大范圍內助力更多農業主體利用期貨工具進行風險管理。
“未來希望‘以銷定賠’這一模式能夠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推廣。期貨服務‘三農’也需要繼續沉下心去進行市場培育,做一次項目不難,持續緊跟市場變動、關注政策導向、跟蹤農戶訴求才是把項目做精做細的關鍵。”林唯瑋說。
(來源:期貨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