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市場做市商制度實施以來,國內做市商功能發揮日益顯現。目前來看,實體企業可以直接通過做市商較窄的報價,拿到較為優質的價格。做市商的大量持倉使實體企業可以構建需要的倉位,從而將風險轉嫁給做市商,做市商在承接了實體企業轉移的風險后進行對沖,有效穩定市場,促進市場平衡運行,為實體企業套保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期貨做市業務面臨轉型壓力
期貨市場做市業務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目前逐漸顯現出頭部效應,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做市商面臨轉型壓力。調查的幾家做市團隊均反映,去年至今年一季度,期貨做市業務呈現收縮態勢。
“現階段部分期貨做市機構相對依賴交易所的激勵政策。”一位市場人士表示,今年一季度即使一些做市商希望通過交易收入維持業務,也比以往更難成交。單看期貨做市業務,目前賬面的年化收益率可能有所提高,絕對盈利卻下降了。
做市商的主要使命是穩定市場,為市場提供流動性,同時獲取一定的價差收益,提升自身的定價交易能力,從而更好地服務市場。因此,做精做細業務,提升自身定價能力,優化對沖策略,逐步減小交易“磨損”,實現交易盈利,是做市商生存的根本。
今年以來,更多做市商開始轉向探索多樣化的“打法”,注重自身實力的提升。“我們現在聚焦于提升團隊的價格發現能力,在原先做市業務的基礎上,探索一些業務的延伸,適當嘗試一些套利交易模式。”某券商做市業務負責人表示。
宏源恒利做市業務負責人史敏剛表示,經過積累沉淀,公司做市團隊已初具規模,在經歷了多年的市場考驗后,形成了相對完整的做市團隊和策略體系。今年公司的期貨做市正在從做市義務向微觀主動報價轉型,逐步提升交易能力。“我們聚焦于期貨微觀主動性報價,開展Tick數據研究分析建模工作,為期貨定價引入更多信號,進一步提升期貨定價能力。同時,公司也在探索期貨品種近遠月跨期價差,獲取價差回歸利潤,并為市場提供服務。”他說。
期權做市業務受到重視
2023年,全球期權成交呈現爆發式增長,國內市場對期權的接受度也顯著提升,部分期權品種的活躍度不亞于標的期貨。2024年年初,與期貨做市業務情況相似,在沒有做市激勵的情況下,期權做市業務規模出現一定的下滑。但調查的幾家做市商反映,相對期貨做市業務,期權做市業務盈利并沒有明顯下降。
某風險管理公司做市團隊負責人表示,期權做市方面,雖然現在的報價會比之前寬一些,但相比場外的價差還是有很大優勢。“由于套保者單量較大,除了價差,他們更在乎市場的厚度。”上述負責人表示,做市商給自己留出足夠的價差空間,就可以大膽地接套保者的大單。做市商提供定價服務和流動性,投資者利用期權進行風險對沖。做市商賺到了價差,再利用較低的對沖成本和較高的對沖能力轉移接到的風險,在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做市商可以賺到合理的價差利潤。
多位做市業務負責人反映,在沒有做市商保護機制和一鍵撤單的情況下,做市商面臨的風險較大。如果進一步完善做市商保護機制,使做市商更敢于報價,不因為一些“風吹草動”就撤單,就更能滿足套保者的需求,提升市場的厚度和深度。
此外,做市商之間的競爭情況也會影響做市業務的盈利。“一些公司為了保住資格或者排名,會盡可能地壓縮價差。”上海某公司做市業務負責人表示,這類同質化競爭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業資源的浪費。“今年一季度,監管持續優化,市場環境改善,做市商面臨的壓力有所下降。很多期權做市商都把價差拉寬了一些,并且開始把更多的精力投向定價能力和技術水平的提升。”他說。
“我們正在探索期權的盈利路徑以及期權的多維度交易,以便更好地展現做市商的專業能力。”史敏剛介紹,今年公司將重點發展期權做市業務,加強波動率分析建模,拓展期權做市多維度盈利路徑。同時,要做精做細算法模型,對已有模型進行精細化優化,加大數據分析建模投入。
據了解,二季度以來,交易所逐漸恢復了一些做市業務獎勵,但考核壓力也有所增加。史敏剛表示,目前做市商的考核成績非常接近,現行機制下,又開始出現價差“內卷”的趨勢。他認為,國內做市商應該更多地將資金和精力投入到自身成長方面,建議做市考核制度在設計上考慮進一步引導做市商提升定價能力、交易能力等。
(來源:期貨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