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由新湖期貨股份有限公司、中原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穩企安農 護航實體”——花生“保險+期貨”助力產業發展大會在鄭州舉辦。會議圍繞“保險+期貨”模式優化、可持續發展以及服務花生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等內容展開熱烈討論。
國務院參事、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何秀榮,對中央“一號文件”進行全方位解讀。他指出,中央一號的出臺是農業政策的風向標,體現了我黨對三農工作的重視。我國行政和經濟管理的特點是政出多門、條條管理,但因為我國農村是生產單元、生活單元、自治單元的混合體、產業和區域的混合體,也是市場措施和行政措施的混合體。因此,單項性措施的效果較低,難以形成合力作用。比如經濟視角的財政措施、信貸措施、保險措施、期貨措施都是各敲各的鑼。需要觀念改變(系統觀念)、機制變革(形成合力),努力形成系統觀念、形成合力,提升相關政策的實效性、達到多方共贏的效果。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安毅,對比了國內外“保險+期貨”的差異和模式演化與總體成效。他表示當下我國“保險+期貨”發展成效具有中國特色。相較于美國,我國第一次將保險和期貨兩種風險管理方式協同起來,開創了市場化的農業風險管理方式創新新路徑,有效突破了“訂單+期貨”發展難題,多年來模式豐富多樣、體現出很強的地方特色、品種特色。從多個維度服務農戶,積極響應和貫徹中央政策從最初的助力脫貧攻堅、精準扶貧到助力鄉村產業發展,再到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保險+期貨”創造了中央政策指引與微觀主體創新的新模式,推動了農業經濟組織體系的進一步演化。
中原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分公司徐放表示,農業是提供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如何更好地為“三農”提供保險服務,特別是如何幫助農民應對農產品價格波動風險、為種養殖戶提供更為直接的保險保障,保險行業從未停止研究探索。當前金融支農綜合體系需要發揮更大的牽引協同功能,在構建綜合金融支農體系中,保險具有涉農客戶量大、保險數據增信強、基層政府及村集體粘性好、村情民情熟悉等優勢, 依托保險完備的服務體系,牽引信貸、投資、期貨、產業龍頭等金融企業要素下沉,圍繞鄉村振興中的地方政府和農戶需求協同發力,可以為產業發展、鄉村治理提供綜合服務。
鄭商所相關負責人表示,自花生期貨上市以來,市場規模創新高。市場結構持續優化,產業客戶持倉占比持續提升。目前,花生“保險+期貨”覆蓋河南、山東、遼寧等共37個縣,覆蓋20.6萬戶次(4.3萬脫貧戶),409家次農民合作社,保障了196萬畝土地,39.5萬噸花生。2023年,鄭商所在桐柏、蘭考、淮陽區等10個區縣共計投入2500萬元,開展了9個花生“保險+期貨”價格險項目和1個花生收入險項目,覆蓋花生種植面積55.88萬畝,承保花生現貨12.29萬噸,保障金額高達10.98億元,風險保障效果顯著。
新湖瑞豐總經理助理廖翔云對“期貨6+”業務模式進行系統介紹,該項目針對內鄉縣花生產業的播種、種植、收割、銷售的4個重要節點,形成“銀行信貸”“保險保價”“定向銷售”“返還增收”相銜接的金融服務模式,分步驟打通農業生產全鏈條的金融服務通道,多方協作共同保障花生種植戶穩收增收、推動內鄉縣鄉村產業健康發展。
在圓桌討論環節,會議邀請了寧陵縣、內鄉縣政府工作人員、合作社農戶代表等花生“保險+期貨”相關工作人員,圍繞縣域地區“保險+期貨”項目發展成效與未來方向展開討論。談論人員紛紛對花生“保險+期貨”對當地經濟發展效果表示肯定,也提出目前縣域工作人員對期貨工具認識程度偏低、缺乏相應期貨資源、項目商業化不足等問題,希望“保險+期貨”模式能夠持續優化,更加切合縣域發展現狀,有更多期貨品種為當地農業發展保駕護航。
(來源:期貨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