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投入和營業機構布局是透視國有大行經營的一扇窗口。根據已披露的國有六大行年報,2023年,有四家國有大行的人才規模較上年末擴容,其中信息科技、金融科技類人才的數量增長表現亮眼;有四家國有大行的分支機構數量較上年末出現不同程度的縮減。實體網點“瘦身”的同時,國有大行進一步優化網點自助設備的配置。
四家國有大行人才隊伍擴容
年報顯示,截至2023年末,中國銀行、建設銀行、郵儲銀行、交通銀行的員工數量較上年末有所增加。其中,中國銀行員工人數增加749人,至306931人;建設銀行員工人數增加936人,至353524人;郵儲銀行員工人數增加2044人,至197146人;交通銀行員工人數增加2452人,至94275人。
值得關注的是,上述國有大行的人才隊伍中,信息科技、金融科技相關人員的增加較為明顯。如中國銀行的員工職能結構中,信息科技人員的占比從2022年末的3.51%增長至3.86%。
實際上,與人才隊伍的數量及結構變化相伴隨,國有大行內部的組織架構也在同步優化調整。如郵儲銀行去年優化調整總行信息科技板塊組織架構,將高級管理層下設信息科技管理委員會更名為金融科技委員會;將信息科技管理部、金融科技創新部調整設立為金融科技部;將數據中心更名為運營數據中心,推進科技治理架構轉型,強化信息科技統籌引領作用。
郵儲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表示,面對數字技術快速發展,銀行業數字化轉型加速推進,需要大量的科技人員進行技術研發、系統開發等,以保障金融服務更加安全便捷高效。因此,銀行在人員配置方面加大對科技人才的引進力度,從人員結構上表現為科技人員數量和占比增加。
四家國有大行分支機構縮減
在轉型發展過程中,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等國有大行的分支機構數量較上年末出現不同程度的縮減。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工商銀行的營業網點為15495個,較上年末縮減144個。同時,包括總行、一級分行及直屬分行、二級分行等在內的分支機構數量較上年末減少159個至16297個。建設銀行的境內營業機構較上年末減少67個至14255個;交通銀行的分支機構由2022年末的2918家減至2903家;郵儲銀行的機構總數由2022年末的8088家減至8007家。
實體網點“瘦身”的同時,國有大行進一步優化網點自助設備的配置。如建設銀行在年報中表示,該行持續優化網點布局建設,提升網點經營效能。加大城區低效密集網點撤并遷址力度,拓展城市規劃新區和重點縣域網點覆蓋。同時,該行優化網點的自助渠道配置。保障客流量大的城區和縣域網點自助設備投入,在縣域設置自助柜員機15106臺、智慧柜員機13076臺,在160個重點幫扶縣中布放自助設備1120臺等。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稱,在數字化轉型趨勢之下,國有大行優化營業機構數量并增加數字設備的投放,可以進一步提升其服務能力和運營效率,有助于增強其市場競爭優勢。
“隨著數字金融快速發展,金融服務線上化趨勢明顯。銀行在做好線上金融服務的同時,也在積極推進網點轉型,增加網點設備配置,優化網點布局,提高網點金融服務覆蓋率,提升網點資源與地區社會經濟資源匹配度。”婁飛鵬表示。
來源: 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