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平安理財首席產品官劉凱在以“新時代新征程——資管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差異化與破局之路”為主題的首屆資管論壇上表示,銀行理財追求“絕對收益”目標,需要在配置穩定性資產的基礎上應用多資產多策略。
資管新規之后,銀行理財打破剛性兌付,邁向凈值化轉型。銀行理財“凈值化、打破剛兌”究竟意味著什么?劉凱表示,從客戶的角度而言,客戶的認知正在逐漸轉變。從銷售機構的角度而言,在銀行理財波動的背景下,部分低風險偏好客群資產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出現向存款回流的趨勢。從管理人的角度來看,收益和波動同源,如何增厚收益成為新的命題。
當前,“絕對收益”策略成為銀行理財的普遍選擇。劉凱坦言,全球范圍內能夠做到持續絕對收益回報的公募資管機構并不多見。對于銀行理財而言,可以以固收為基礎,疊加多資產多策略的加持,更能實現可持續的穩定回報。
劉凱認為,銀行理財是介于存款與基金之間的老百姓金融資產配置的壓艙石。談及銀行理財和存款的關系,他表示,銀行理財天然和銀行存款客戶有緊密的關聯,從這一層面而言,銀行理財與存款之間并非簡單的替代關系,而是進階關系。
談及銀行理財和公募基金的關系,劉凱認為,銀行理財與公募基金之間存在競爭和互補關系。一方面,銀行理財和公募基金的競爭體現在中低風險客群的需求滿足上;另一方面,由于投資能力和客群風險偏好等因素,預計理財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之內,涉足權益資產比例較低,與公募基金形成互補。
劉凱認為,“大資管”生態下,理財產品發展當前面臨五大挑戰:一是銀行理財作為特色資管產品的制度體系有待完善,在資管新規的原則指導下,業績基準、信息披露、估值方法、業績展示等業務細則亟待完善。二是產品結構的單一化,多資產多策略的制度優勢體現不明顯。三是產品期限短期化,與長期投資的發展目標存在偏離。四是銷售機構和客群的單一化,僅限于銀行客戶,風險偏好與行為模式高度一致,既不利于普惠性的體現,也不利于多元客戶需求的滿足。五是客戶對于理財的“剛兌”心智和管理人對于理財的“絕對收益目標”定位之間存在認知上的偏差,投資者教育任重道遠。
談及平安理財絕對收益目標的實踐,劉凱介紹,平安理財著力構建年化收益2%—8%的絕對收益目標主力產品線,通過平臺化投資模式來實現科學配置及高效投資,追求“產品定位——投資策略——客戶認知”三者的一致性,最大化滿足客戶對于穩健收益的需求。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