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報道稱,受個別黃金銷售門店關門影響,一些投資者在門店托管的投資金條無法提取,蒙受不小損失。
上述事件中涉及的黃金托管服務,是商家承諾消費者,可將其購買的投資金條交給門店,按照約定期限代為保管,到期后可提貨、續約,也可以讓門店按照實時金價回購。
但是根據監管規定,黃金托管服務僅限于金融機構,黃金銷售門店等企業不能開展此類業務。
中國人民銀行此前出臺的《關于黃金資產管理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規定,黃金資產管理業務是指銀行、信托、證券、基金、期貨、保險資產管理機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等金融機構接受投資者委托,將受托的投資者財產投資于實物黃金或黃金產品的金融服務。
《通知》還明確,對黃金資產管理產品投資的實物黃金應當進行登記托管,登記托管服務僅限金融機構和上海黃金交易所等經國務院、金融監管部門批準的黃金交易場所提供。
沒有業務資質,某些金店卻能長期開展黃金托管服務。不能不問,到底是哪個環節的監管沒跟上?
除了資質問題,還可能涉及詐騙。正規黃金積存業務,是客戶通過銀行開立黃金積存賬戶,在一定期限內以定投或主動積存方式買入黃金,到期后的積存金可兌換為實物金或執行贖回、轉讓、質押等操作。此類業務并非穩賺不賠。
而某些金店所謂的“黃金托管服務”,不僅宣傳沒風險,還承諾給予托管黃金一定的投資回報,已有非法集資之嫌。此前,已有多地監管部門發布非法集資風險提示,預警黃金托管風險,提醒民眾在投資黃金托管產品前,務必查證相關機構是否具備資質,以免掉入詐騙陷阱。
目前,很多黃金品牌公司對加盟店采取買斷銷售模式。具體來說,品牌公司向加盟店發貨,在商品交付給加盟店并獲得收款權利時,公司將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轉移給渠道,由加盟店自主銷售,并自主承擔風險。
加盟店作為獨立法人,如果出現資不抵債或者破產清算的情況,理應承擔起相應責任。但同時,在特許經營情況下,加盟商和總店整齊劃一,消費者并不能夠清晰識別二者背后的法律關系,品牌方在一定程度上為加盟店做了背書。
這提醒消費者,投資黃金珠寶等需要謹慎,切勿盲目追求高收益而忽視風險。同時,也應加強自我保護意識,選擇正規渠道投資,避免被不法商家利用。
對于黃金品牌公司來說,要進一步完善加盟制度,建立嚴格的審核機制,確保加盟店資質和信譽符合品牌要求。同時,要建立有效監督機制,對加盟店經營情況進行定期檢查和評估。對于發現的違規行為要及時糾正和處理,在維護品牌形象和聲譽的同時,切實保護好消費者權益。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