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銀理財、中銀理財、建信理財、浙銀理財(籌)等十余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紛紛發布招聘計劃,開啟春招“搶人大戰”。據了解,理財機構在招聘中格外青睞“專家型”“復合型”人才,并對應聘者的投研能力提出了更高、更細化的要求。
專家指出,銀行理財子公司對投研人才的渴求日益增長,主要由金融市場的日益成熟和復雜化所驅動。人才招聘需求的轉變,或意味著部分理財子公司未來業務策略的轉變,但大部分還是會更注重穩健投資和低風險產品。
投研類人才需求高
梳理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招聘啟事發現,在營銷、風控等常設崗位之外,今年各機構對于“專家型”人才的熱情似乎格外高漲,大多將投資研究類崗位的招聘啟事放在首位,并對具有復合專業背景者青睞有加。
例如,農銀理財的公告顯示,擬招聘8人從事資產管理相關的投資研究、集中交易、風控合規、產品研發、市場營銷等工作。建信理財也開放了7種崗位、8個名額,其中,研究部的助理研究員崗位計劃招聘兩人,崗位要求中明確指出,須負責協助撰寫宏觀策略報告、基金研究報告,并著重強調須“覆蓋偏股基金、債基、固收+基金等”。
學歷要求方面,各家機構普遍將門檻提到了“全日制碩士及以上”,并紛紛“疊buff”。多家理財子公司在基礎的學歷要求上,還對具備經濟金融、數理統計等專業背景的復合型人才開放了優先權。
以交銀理財的“高層次人才-投資專家”崗為例,要求應聘者為碩士及以上學歷(博士優先),具有3年及以上相關工作經驗。招銀理財的權益研究崗也提出,具有3年以上行業研究經驗,消費、電子、通信行業研究經驗,ACCA(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等相關證書者優先。
此外,如廣銀理財,還為金融科技、風險管理類崗位儲備“專家型人才”,重點招收數學、統計、物理、計算機、軟件工程、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理工類相關專業人才。
在排排網財富管理合伙人曾衡偉看來,理財機構對投研人才的需求和門檻要求,主要由金融市場的日益成熟和復雜化所驅動。“理財子公司對于投研能力的渴求日益增長,他們需要依賴具備高專業素養的人才來作出精準的投資決策,以有效應對市場的不確定性和潛在風險,保障公司的投研實力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科技復合背景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凸顯,這得益于金融科技的迅猛發展,計算機等領域的科技人才能更好地運用先進科技手段,幫助機構提升業務處理效率、加強風險控制能力,充分展現了金融行業與科技領域的深度融合與相互促進。”曾衡偉進一步分析道。
未來發展趨向多元化
一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的受眾往往帶有追求穩健、低風險的標簽。2023年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末,持有理財產品的個人投資者中數量最多的仍是風險偏好為二級(穩健型)的投資者,占比33.95%。不過,風險偏好為四級(成長型)和五級(進取型)的個人投資者數量占比較年初分別增加了0.14個百分點和0.46個百分點。
在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后的市場環境下,多家理財子公司對投研崗位的招聘要求進一步細化,對應聘者的投研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浙銀理財(籌)的社會招聘啟事中,明確招聘參與制定權益類、FOF(基金中的基金)、可轉換債券、可交易債權相關業務管理制度、投資策略的權益投資經理。招銀理財也招收權益投資經理,要求對權益投資市場、資產和策略進行深度研究。
理財機構招聘需求的變化,是否說明理財子公司正向高風險、多樣化的產品領域進軍?未來的產品創新是否會給公募市場帶來新的沖擊?
“若理財子公司開始招聘與高風險、多元化產品相關的專業人才,意味著其正在向這些領域擴展,以滿足市場需求或尋找新的增長點,但這并非代表所有公司都會采取創新性的策略,因為各公司的市場定位和業務策略不同,大部分理財子公司應該還是更注重穩健投資和低風險產品,而其中少部分機構則可能更追求創新和高收益。”安爵資產董事長劉巖直言。
“理財子公司可能會進一步聚焦高風險、多樣化的產品領域,以滿足市場上不同投資者的多元化需求。”曾衡偉也指出,“但每個市場都有其獨特的運行規律和競爭格局,未來理財子公司和公募基金之間可能會形成互補關系,共同推動金融市場的繁榮與發展。”
“理財子公司未來的發力點應該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劉巖最后分析道,“一是產品創新以滿足不同風險偏好和投資需求的客戶。二是科技應用,順應未來金融行業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發展趨勢,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客戶體驗和服務效率。三是風險管理,隨著業務規模的擴大和產品種類的增多,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四是市場拓展,理財子公司需要積極尋找新的市場機會和合作伙伴,以擴大業務規模和提升品牌影響力。”
(來源: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