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舊手機“堆成山”,不知道怎么“斷舍離”,讓不少人犯了難。
這個小難題,乘以數億人之后,變成一個龐大的總量,一個大難題。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數據顯示,目前一部手機的平均壽命在2.2年左右。我國平均每年產生4億部以上廢舊手機,廢舊手機存量超過20億部。大量“退役”手機如何處置?
回收再利用,無疑是最理想的去處。更何況,這還是被稱為隱形“城市礦產”的廢舊手機。
廢舊手機內含有鉑、黃金、鈀、銀、銅、錫等許多價值高的有色金屬。據估算,一噸廢舊手機經過回收處理后,可提煉約200克黃金。手機芯片上的元素硅通過提純加工后,也可用于制作半導體元件的單晶硅。舊手機回收利用,對于資源循環利用、保護環境、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我國廢舊智能手機回收利用,已經自發形成翻新、拆解、元器件再使用、提煉貴金屬等產業環節。
如此寶藏,廢舊手機回收市場理應一片繁榮。
然而,事實卻是,大部分廢舊手機尚未進入“綠色循環”。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只有約5%的廢舊手機能夠進入專業回收平臺、“以舊換新”活動等回收渠道。
廢舊手機越積越多,回收速度明顯跟不上。究其原因,存在三個堵點。
堵點之一是“賣不上價”。
從消費者角度看,如今手機產品更新迭代快,二手手機“身價”下跌,一些功能受損的廢舊手機,更是賣不了幾個錢。從企業的角度看,廢舊手機回收流程長,設備投入及危廢處理等成本較高,部分企業甚至出現“回收一臺虧一臺”的情況。
堵點之二是“套路太多”。
不同于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空調等家電產品,我國目前對于廢舊手機回收尚未明確責任或制定回收率目標。廢舊手機存在回收套路多、行業政策標準體系不健全、綜合回收處理能力不足等問題。在估價模式不透明、回收標準不統一的市場環境下,消費者對回收市場的規范性提出了質疑。
堵點之三是“后顧之憂”。
智能手機存儲了大量個人信息,即便是格式化處理或者恢復出廠設置,也讓人擔心會被別有用心的人恢復數據,造成視頻、聊天記錄、支付類軟件被破解等隱私泄露問題。
消費者“出手”意愿低,企業“回收”積極性不高,廢舊手機很難循環起來。打通廢舊手機回收堵點的關鍵,在于打消消費者顧慮,提升企業“入場”信心。
國務院印發的《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日前對外發布,行動方案提出,實施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回收循環利用、標準提升四大行動。這既是指南也是契機,政府部門、行業企業等應形成合力,盡快制定詳細的廢舊手機回收利用、以舊換新等鼓勵措施,促進相關深加工處理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發展,健全行業標準體系,推動海量廢舊手機的規范處置、高效回收和循環利用。
促進廢舊手機回收,也應保障消費者的信息安全。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健全法律規范,明確在回收廢舊手機等電子產品時,全面清理用戶個人信息,不得向第三方透露客戶相關信息,而且要配備專業技術人員,保障數據清理效果達到信息安全保護的要求。同時,也要加強對廢舊手機回收和二手交易過程監管,消除民眾的“后顧之憂”。
規范有了,“后顧之憂”沒了。消費者大可廣泛參與回收,進一步提升綠色環保、循環再利用的意識,讓這些沉睡的“城市礦產”“活”起來。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