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醫保局日前發布了健康照護師(長期照護師)國家職業標準。職業標準明確,年滿16周歲、對長期照護工作感興趣均可申報,無性別和學歷要求。同時,相關職業均可通過規范培訓合格后申報相應等級長期照護師的職業認定。(3月6日《經濟參考報》)
雖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當這個“寶”逐漸失去自理能力,坐臥起居、吃喝拉撒全賴他人照顧時,單就請護理人員,對于兒女來說就是一件天大的煩心事。別說經濟條件不許可,就算“不差錢”,也未必能找到一個讓長者稱心、家屬放心的護理人員。倘若對方干得不開心,中途收拾包袱走人,僅僅重新找人的空檔期就讓人頭疼不已。要知道,時下大多數護理人員也只是“理”——喂喂飯菜、搞搞清潔,至于“護”——醫療護理、心理照護則無從談起。
長期照護師,僅聽這個名字,就讓人心生期待。不但能全方位照護老人,還長期堅持在崗,對于失能老人和家屬來說,這一新職業直擊失能老人照護兩大痛點,善莫大焉。拉闊視野,從家到國,其意義可從一組數字中窺斑:據權威部門測算,預計“十四五”時期,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量將突破3億;按照國際慣例,每3位老人需要1名護理人員。老齡化不斷加深,失能老人規模持續加大,對護理需求越來越多,照護行業擴容提質,已呈燃眉之勢。
大家都想知道,長期照護師能否“飛入尋常百姓家”?這恐怕還有點距離。按照制度設計,長期照護師為享受長期護理保險待遇人員等人群提供相關服務。也就是說,長期照護師服務于某一特定人群。在這段描述中,跳出一個公眾尚未耳熟能詳的概念:長期護理保險,它又是啥?一句話,它是專為失能老人設置的險種。2016年6月起,在承德、長春等城市開始試點;2020年5月,試點城市進一步擴大到49個。截至2022年底,長護險參保人數達到1.69億,累計195萬人享受待遇。作為試點城市,廣州于今年年初印發《廣州市長期護理保險試行辦法》,將此項工作納入制度軌道。
無論是參保面,還是受益面,處于試點探路狀態的長護險,都還沒能與老齡化速度相匹配。從劈山開路中找到路徑、從他山之石中攻己身之玉,推動長護險制度盡快在更大范圍內鋪開,不斷滿足老齡化社會中人民日益增長的照護需求,勢在必行。努力把長期照護的人才隊伍建立起來,把照護失能老人的功能發揮出來,讓大家看到長護險實實在在的好處,大家自然會用腰包投票,支持長護險;長護險的池子大了、水多了,自然可以養更多、更大的“魚兒”,也就不愁人才短缺、發展乏力了。
長期照護師與長護險同向偕行、相互勉勵,就一定能相互成就、造福公眾。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