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1179萬人,同比增加21萬人,就業形勢比往年更加嚴峻。”近期,全國多所院校相繼發出倡議書,動員2024屆畢業生積極就業。
“考公考編升學”現象成為熱潮,實際上這也反映了畢業生就業選擇的傾向。學子在進行生涯規劃時,可能會受到他人的影響,但無論如何,應保持基本的理性,要避免“盲目跟風”,避免“出路”變成“困境”。
統計數據顯示, 202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報名人數達到了438萬,而國考報名人數也已突破283萬,競爭最激烈的崗位達到了報錄比達3679:1。放眼當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以及從業者選擇將自己的人生軌跡與體制內的工作聯系在一起,“穩定”“平等”的環境,使得“升學”“考公考編”成為學子趨之若鶩的“避風港”。
但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人都適合在體制內工作,升學也不應盲目“隨大流”,更不應該為避免“就業困境”跟風考公考編。考上了,發現不了解、不適合的不在少數,沒考上,陷入應試死循環的人也不在少數。 “升學熱”,本質還是求職內卷,渴望以更高的學歷以謀求出路。“考公考編熱潮”,本質還是就業焦慮,對于自身就業環境的不自信和焦慮。
各大高校的逐年擴招,本科學歷早已不是稀罕物,很多高校畢業生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困境。學歷貶值,大廠縮招,面對無法改變的外部環境,“卷學歷”“卷公職”到底也只是學生迫不得已的決定。不過,盲目隨大眾追求“學歷貼金”“鐵飯碗”也從背后反映出了一部分人職業選擇的局限性。
也不難看到,每年公務員考試的崗位較少,參考人數眾多,大量的人抱著“試一試”“一起考”的心態。2024年國考有78.1萬報名過審者放棄考試,棄考率25%。升學上,很多大學畢業生并不想考研,或者考研“上岸”希望不大,也被裹挾到考研中,充當“陪考”“打醬油者”,部分考研學子還會選擇“二戰”“三戰”,消耗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迷茫狀態下尋求的出路轉變為“反復應試”困境。
在某種程度上,“升學考公考編熱” 應理智降溫。畢業生應多多關注時代的發展,了解就業形勢,結合自身的特點合理進行生涯規劃,盲目隨大流“應試”不可取,同時應警惕陷入“反復應試”死循環。如有意向報考,應盡早開始準備、復習,杜絕臨時抱佛腳,提高上岸幾率。
此外,高校在鼓勵學生就業的同時,也應加強校內就業指導,讓畢業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企業單位還應當努力破除“學歷壁壘”,保證相對寬松平等的就業環境。本概率 機率、大專生、研究生都可以各展所長,真正讓“360行行行出狀元”成為現實。
平心而論,“考公考編”“升學”固然不失為生涯規劃不錯的選擇,但同時在同齡人應試熱潮下,應該保持冷思考,正確認識自身優勢,選擇適合自己并熱愛的發展道路。我們要學會主動走出“考研之困”“國考之困”,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正確分配,找到適合自己職業道路。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