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新年伊始,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建設金融強國,要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誠實守信,不逾越底線;以義取利,不唯利是圖;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依法合規,不胡作非為。”這一重要講話,把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同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為金融系統注入傳承傳統、積極向上的文化基因,也賦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指明了提升金融軟實力、增強金融核心競爭力、建設金融強國的前進方向。本報評論版對“中國特色金融文化”要做到的“五個方面”進行系統解讀,今天是第三篇。
堅持“穩健審慎”理念和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建設金融強國,“多出有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積極進取,不斷鞏固穩中向好的基礎”,既是貫徹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具體行動,也是“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現實要求。金融作為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和國之重器,必須切實提高政治站位,胸懷“國之大者”,強化使命擔當,厚植穩健之根,夯實審慎之基,時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謹慎態度和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以全面風險管理賦能業務發展,在穩健審慎中維護客戶利益、金融安全、社會穩定,以金融高質量發展助力金融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
“穩健審慎”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有之義
中華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不僅博大精深、蘊藏豐厚,而且組成元素龐多、涉及范圍廣泛,既關乎天文,又關乎人文,既有物質層面,也有精神層面,其中“居安思危”“行穩致遠”,“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等理念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提倡的價值觀。荀悅在《申鑒·雜言》中提出“防為上,救次之,戒為下”。《老子》有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中華傳統商業文化特別強調穩健經營,“將本求利”是古代錢莊票號最基本最重要的行事準則,實質就是重視資本金約束。
自古以來,“穩健審慎”被視為君子之品、成事之道。老子主張“君子興當穩重”“慎終如始,則無敗事”。《道德經》有云:“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意思就是輕率就喪失了根本,躁動就喪失了主宰。《禮記·文王世子》曰:“古之君子,舉大事,必慎其終始。”中國古代先賢們還特別強調在面對利益和功名時,保持頭腦清醒、保持穩健審慎的心態,不可急功近利。基于這種穩健審慎的心態,形成了對災禍和風險防范于未然的警醒。
金融業是經營貨幣和金融商品的特殊行業,本身有高負債經營、高杠桿和高風險性的特點,尤需樹立“穩健審慎”的經營觀、業績觀、風險觀。一方面要看到,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現代金融發展呈現出機構種類多、綜合經營規模大、產品結構復雜、交易頻率高、跨境流動快、風險傳遞快、影響范圍廣等特點。金融業應當將安全性作為首要原則,把防控風險作為永恒主題。另一方面要看到,建設金融強國必須擁有強大的貨幣、強大的中央銀行、強大的金融機構等關鍵核心要素,實現這些目標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不能違背客觀規律貪功冒進、盲目決策。因此,打造穩健審慎的金融文化氛圍,對于維護金融市場穩定、增強金融機構風險管理能力、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至關重要。
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不確定難預料的因素增多,積極培育和弘揚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堅決做到“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對金融業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穩健審慎”,既汲取中華千年文脈精髓,積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智慧,又彰顯現代金融元素、金融理念、金融精神;既是金融業內普遍認同的經營理念,也是推動金融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既看當下,更看長遠,不貪圖短期暴利,不急躁冒進,不超越承受能力而過度冒險,是金融業普遍認同的“鐵律”,也是金融業在長期實踐中積淀的經營智慧和生存法則。
《論語·子路》曰:“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身處不確定性因素倍增的時代,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金融從業人員尤其是各級領導干部必須增強“穩健審慎”意識,有效防范化解各種風險和隱患,堅持按規律辦事,堅持緊跟時代潮流,堅持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道路,堅持法治化市場化方向,以全球視野、開放胸懷推進改革。不畏浮云遮望眼,亂云飛渡仍從容。唯有如此,才能為助力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正確的方向引領和自信的文化支撐。
“穩健審慎”是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必然要求
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是一條前無古人的開創之路,既遵循現代金融發展的客觀規律,更具有適合自身國情的鮮明特色。其基本要義是: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堅持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進金融創新發展,堅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統籌金融開放和安全,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這是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基本立場、觀點、方法的有機整體,是做好新時代新征程金融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穩健審慎”是踐行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基本要求。穩健審慎,既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應有之義,又是現代金融元素、金融理念、金融精神的彰顯;既是金融業內普遍認同的“鐵律”,也是推動金融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著經濟健康發展。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一定要把金融搞好。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金融發揮著媒介交易、配置資源、發現價格、管理風險等重要功能;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制度,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改革發展是國家改革發展的重要內容,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維護金融安全,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件帶有戰略性、根本性的大事。
金融業鏈條長,市場信息不對稱,價值實現過程曲折,又易受外部因素影響,同時面對經濟周期波動和社會預期快速變化等不確定性條件,利益誘惑大,參與者行為變化快。這些都是可能導致金融風險的因素,而且金融風險隱蔽性、復雜性、突發性、傳染性、危害性特別強,必須格外小心,審慎管理。當前金融領域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違法違規亂象叢生,結構失衡問題突出,各類風險隱患較多,腐敗問題屢禁不止,監管和治理能力薄弱,脆弱性明顯上升,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的任務十分艱巨。
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應該看到,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我們面臨的風險挑戰前所未有。面對波譎云詭的國際形勢、復雜敏感的周邊環境、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只有“穩健審慎”,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提高防控能力,才能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要清醒認識到,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是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長期任務,“穩健審慎”是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必然要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正確認識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把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工作做實做細做好,做到穩健經營、審慎監管、有序推進,強化風險意識、提高風險化解能力、完善風險防控機制,見微知著、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著力避免發生重大風險或危機,我們就一定能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考驗。
“穩健審慎”是推動新時代金融強國建設的現實需要
建設金融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之一。縱觀大國博弈,金融歷來是必爭之地,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歷史上,大國崛起都離不開強大金融體系的關鍵支撐。當今世界,金融之戰的烈度和影響程度,甚至超過武裝沖突和科技之爭。而且,在武裝沖突和科技之爭背后,金融制裁的手段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現已成為金融大國,但還不是金融強國。只有加快建設金融強國,不斷提高我國在國際金融市場的競爭力和話語權,才能掌握大國博弈的主動權。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這些風險和挑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強調要堅持底線思維,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穩中有為的工作總基調,曾先后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和今年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對金融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都突出強調了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未雨綢繆,時刻把防控風險擺在突出位置,從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到有序擴大數字人民幣試點范圍,再到持續加強對金融創新的審慎監管,正是因為始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審慎推進各項政策舉措,筑牢金融安全網和防火墻,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才越走越寬廣、越穩健。但是,這并不表明一切都風平浪靜、處處相安太平。只有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下決心從根本上解決金融領域的矛盾問題,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才能確保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當前,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地方債務風險、房地產領域金融風險、非法金融活動風險等尤為突出,存量風險尚未見底,增量風險仍在集聚,而且金融風險的隱蔽性、突發性、傳染性、破壞性特別強,處理不善極易引發社會風險、政治風險。金融領域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既是“國之重器”,也是腐敗問題易發高發頻發的重災區。做好金融工作,要求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金融干部隊伍必須政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金融領域的種種問題亂象很多是人為因素造成的。不少領導干部對金融工作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存在比較嚴重的“本領恐慌”。特別是一些人政績觀扭曲,缺乏金融工作常識,違背金融市場規律,“拍腦袋決策、拍胸脯蠻干、拍屁股走人”,肆意亂為、胡作非為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重大損失。更有甚者,一些人膽大妄為,靠金融吃金融,內外勾結、濫權斂財、貪婪無度。可見,提高領導干部金融工作本領,加大金融領域反腐敗力度,是推動新時代金融強國建設的現實需要和當務之急。
實踐啟示我們,牢固樹立“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的經營觀、業績觀和風險觀,不超越承受能力而過度冒險,不好高騖遠,不貪圖短期暴利,做到穩健經營、審慎監管、有序推進,才能確保新時代金融強國建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