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的提出,既體現出中央層面對科技的高度重視,也賦予了金融服務科技新的歷史使命。公募基金應加強科技創新投資能力建設,助力暢通“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在服務科技創新過程中打造一流的投資機構。
科技金融是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的“考卷”,也是機遇所在。科技創新產業為未來投資提供了“長坡厚雪”,以科創板公司為例,以2019年為基數,近3年營業收入的復合年增速達到了30%,復合年凈利潤增速達到59%。2023年新興產業保持較快增長,前三季度,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1.4%,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電池“新三樣”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勢頭,產業的創新發展為投資提供了大量的優質長期投資標的。
科技創新也為基金管理人的投資帶來新的挑戰。挑戰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內在的變化快。技術的日新月異、產業競爭格局的加速演變、企業經營狀況的快速變化給科技創新的投資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這對新興產業的投資研究和估值定價提出更高要求。二是外在的影響多。世界政治經濟金融格局面臨重塑,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加速重構,各類資產價格定價外部環境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加劇,科技創新投資受到的影響更大,對管理人自上而下把握各種宏觀因素的能力、控制好波動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基金管理人一方面對接大眾財富管理的需求,另一方面通過投資對接資本市場要讓大眾分享科技創新帶來的增長紅利,助力實現大眾資本到產業資本再到科創企業的高質量循環,關鍵在于提升自身對科技創新的研究和投資能力,同時通過好的產品和好的服務,提升基金持有人對科創投資的獲得感。
總體來說,公募基金做好科技金融,要加快科創投研能力建設,并努力做強做大科創基金產品,做好做優投資人服務。
一是要加快科創投研能力的建設。首先,全面提升對科創企業的分析研究能力,挖掘出真正有發展潛力的科技企業,通過投資支持其長期發展做大做強。要正確認識科技發展周期的規律性,在此基礎上,把握科技在發展不同階段的資本定價規律,充分發揮長期資本的定價功能;其次,建立“產政學研”一體化全方位科創產業的研究體系;最后,探索適合產業變化新趨勢的交叉融合、快速反應的投研組織體系。要打通投研邊界,形成適應性、戰斗力更強的扁平化學習型組織,以滿足未來新興產業變革的投研需要。
二是要做強做大科創基金產品。要為市場提供更多科創方向的ETF和指數型基金,包括寬基、細分行業以及投資主題的產品。對于主動管理的基金產品,要做優業績,做出口碑,從而吸引更多資金投向科技企業。以美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為例,指數基金產品的繁榮促進了科創產業的發展,經過多年發展,大大提高了金融市場中生物醫藥科技創新企業的活躍度,撬動更多資金支持產業鏈供應鏈發展。
三是加快對投資人服務能力的建設。我國居民家庭金融資產配置偏好于短期資產,能夠提供長期資金的保險和資管產品體量不足,長期資本和耐心資本亟待壯大,居民長期投資的理念亟待培育和引導。新技術發展路徑不確定,給定價帶來困難,對公司股價以及科創基金產品的凈值帶來更大的波動,因此更需要長期投資。一方面管理人要加強定價能力和管理波動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更需要對投資人做好“投教、投顧、陪伴和服務”,從投資者價值鏈出發,提升投資者獲得感。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