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布廣州的1200多家老年食堂,為老年人提供“舌尖上的幸福、家門口的便利、錢包里的實惠”。而近期,廣州城區一批“網紅”老年食堂獲年輕人“團寵”:從寫字樓的白領、逛累了的游客、放學的學生,到快遞小哥、公交車司機,紛紛前去錯峰用餐。雖不能享受政府對老年人的用餐補貼,但花10多元解決一頓飯,有菜有肉有湯,經濟實惠又健康安心,令不少年輕人“探店”后成了常客。
年輕人“蹭”老年食堂會擠占對老年人的服務空間嗎?恰恰相反,這是政府、食堂和老年群體都樂見的。2023年10月,民政部等多個部門聯合印發《積極發展老年助餐服務行動方案》;12月,廣東省和廣州市相繼就老年助餐服務新方案向社會征求意見,各級政府部門的一系列新政策,意在發揮“市場之手”作用,將老年助餐的公益屬性與市場機制有機結合,確保可持續。面向年輕群體錯峰開放,正是廣州在老年食堂“公益性+市場化”模式上的有益探索——食堂運營收入增加了,菜品豐富好吃了,口口相傳吸引更多消費者,進而實現良性循環。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提出,引導餐飲企業、養老機構等開展老年助餐服務。當前,隨著老齡化進程加快,各地都在大力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老年助餐服務是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東提出,到2025年建成基本養老服務體系,目前全省已建成約3000家“長者飯堂”。能否運用“市場之手”構建起好高品質、可持續的老年助餐服務網絡,關乎老年人的桑榆晚景,也關乎城市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廣州等城市的探索帶來一些啟示。
老年食堂要辦得長久,應在經營上注重精細化、規模化。菜品價格不能高、品質不能低,這對經營者是不小的考驗。一方面可用更精細的服務來控制成本。如廣州一些老年食堂會記錄社區老人的口味喜好,以便精準備餐,減少浪費。另一方面“走量”不可少。廣東省民政廳調研測算,平均每天有300人就餐,一個食堂才能實現“保本微利”。因此,廣州不少老年食堂運營者積極探索“社區食堂”模式,拓展就餐群體以提升造血能力,如精心鋪設取餐點以擴大覆蓋人群,推出面向寫字樓的包餐服務、面向家庭的定制服務等。
老年食堂要辦得貼心,還應拓展市場化思維,善用市場機制。在廣州,許多老年食堂依托所在的頤康服務中心,打造出一個個“銀齡交際圈”。老人們不僅可以吃飯、會友,還能順便做個理療、學學書畫,前去就餐的意愿也大增。不少老年食堂還與社會餐廳、高校或機關食堂合作,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服務路徑。如由社會餐飲機構采取“中央廚房+社區門店”等方式參與服務等。相信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將更有利于找到企業可保本贏利、財政可承受、老人能負擔的平衡點,讓更多老年食堂實現良性發展。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