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外資巨頭加碼中國保險市場。
近日,意大利保險巨頭忠利保險在官網宣布,已簽署協議,以約9900萬歐元(約7.74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中意財險51%的股權。交易完成后,忠利保險將成為中意財險100%控股股東。
隨著中國保險市場增長潛力被看好,以及對外開放政策深入推進,外資保險公司正持續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資和布局。
從中外合資到純外資
中意財險2007年4月經原保監會批準在京成立,是我國首家中外合資財險公司,目前由中油資本和忠利保險分別持股51%、49%,注冊資本13億元人民幣。
2023年11月,中油資本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中意財險51%股權。忠利保險表示,上述簽約在該公開掛牌程序之后進行。該交易的完成尚需獲得監管部門的批準。
從交易價格看,中意財險估值約15.5億元人民幣。對應(未審計)2023年三季度末凈資產,市凈率(PB)約1.6倍;對應2022年凈利潤的市盈率(PE)約54倍。
上述交易完成后,中意財險將從國資控股的中外合資機構變為純外資身份。
忠利保險有190多年歷史,具有專業優勢和全球布局,于2002年進入中國市場。當年,忠利保險與中石油方面合資成立中意人壽,這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首家獲準成立的中外合資保險公司。
忠利保險表示,此次收購中意財險股權是一項長期戰略投資,旨在在中國發展全資擁有的財產保險業務,使忠利保險能夠在不斷增長的中國市場中占據越來越大的份額。
忠利保險亞洲區總監Rob Leonardi表示,按保費計算,中國是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具有有吸引力的增長前景。“我們相信,與管理團隊和員工一起,我們可以從這個市場的各種機會中受益,并成為中國更多客戶的終身伙伴。”
忠利保險增持中意財險之后已有規劃。忠利保險表示,作為中意財險的單一股東,忠利保險將尋求擴大其在中國的分銷網絡;以中國“雙碳”戰略為基礎,擴大綠色商業保險,使中意財險在市場上脫穎而出;并利用集團的全球、區域和本地專業知識來優化中意財險的分銷策略。
中意財險近年在綠色保險方面創新動作頻頻。中意財險總經理袁穎暉分析認為,未來20年甚至更長時間,我國財險業的重大機遇在于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過程中帶來新的賽道。其中,“雙碳”戰略意味著未來幾十年綠色能源成為巨大賽道,讓綠色保險面臨歷史機遇。“在綠色保險這個領域,無論是財險‘三大家’,還是我們、別家公司,大概率是在同一‘起跑區’。就像跑馬拉松,不一定是身處同一起跑線,但一樣是從A區發槍。”
外資持續加大投資布局
已進入中國20多年的忠利保險表示,此次收購中意財險股權是一項長期戰略投資。與忠利保險相近,多家外資保險認為中國是戰略重要性市場,近年持續增加中國市場投資,包括增資、提升持股、新申請牌照等。
增資方面,據了解,近三年來,中航安盟財險、瑞士再保險北京分公司、愛和誼、漢諾威再保險上海分公司、同方全球人壽、安聯保險資管、德華安顧人壽、匯豐人壽、瑞再企商、中荷人壽等多家外資背景保險公司,不同程度增加了注冊資本金。
此外,不久前的2023年12月,中信保誠人壽公告擬增加注冊資本人民幣25億元,是該公司成立以來最大一筆增資,其中持股50%的外資股東英國保誠集團出資人民幣12.5億元(1.76億美元)。保誠表示,此次增資凸顯了中信保誠人壽股東雙方一致看好中國內地壽險業務的長遠發展前景。保誠正透過在結構性增長市場進行定向投資,構建可持續增長的平臺,中信保誠人壽是該集團整體策略及增長中的重要一環。
增持股權方面,2022年11月,美國保險巨頭安達集團方面一次性獲批受讓華泰保險集團36%股權,持股比例升至83%,成為控股股東,使得華泰保險集團成為第一家從“中資”轉為“外資”的保險集團。2023年,德國安顧集團受讓德華安顧人壽15%股權,連同其權屬企業對德華安顧人壽持股比例增至65%。安聯保險集團以5750萬元拍得京東安聯財險3.33%股權,持股比例增加至53.33%。
牌照方面,自2018年我國擴大金融對外開放以來,多家外資機構實現突破:友邦獲批轉制為獨資壽險法人公司;首家外資背景專業養老保險公司恒安標準養老保險獲批成立;安聯獲批首個外資獨資保險控股公司,獲批保險資管牌照;中德安聯人壽獲批股東股權轉讓,成為第一家合資轉外資獨資的人壽保險公司;匯豐人壽也獲批股東股權變更,變為由匯豐保險(亞洲)有限公司100%股權,由合資壽險轉為外資獨資壽險公司;寶馬(中國)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安顧方勝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兩家外資背景的保險經紀公司獲得業務許可證。
綜合相關機構的發聲來看,外資加速進入中國保險市場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是,中國保險市場潛力巨大。二是中國保險業對外開放的力度不斷加大,為外資保險公司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遇。此外,中國保險市場估值較低,也為具備長期發展戰略的外資機構提供了進入的好時機。
瑞士再保險瑞再研究院2023年尾發布的世界保險業sigma報告預計,2024~2025年全球新增保費的一半以上(52%)將來自于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并仍然認為中國是新興市場的增長引擎。
(來源: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