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礦設市,因煤而興,銅川作為一個典型的資源型城市,過去很長時間都是依靠煤炭和水泥產業謀發展。
面對產業單一、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的困境,近年來,銅川積極融入國家戰略布局,狠抓保護治理,已經由過去“衛星上看不見的城市”,成功轉型為綠色生態之城。
鑒于銅川成功轉型,2023年歲末,國家發展改革委在銅川市組織召開了全國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暨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經驗交流現場會。
從銅川市政府方面了解到,在探路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的過程中,銅川堅持一手抓煤、電、鋁、水泥、陶瓷等傳統產業新型化、綠色化升級發展,一手抓裝備制造、光電子、生物醫藥等接續產業特色化培育壯大,實現了產業的協調多元化發展。
傳統產業轉型優化升級
在轉型過程中,銅川舍利斷腕式地關閉、淘汰落后產能,并同步開展采煤沉陷區治理、礦山修復、鐵腕治污、生態保護。
地處陜西省中部的銅川是一座因煤而興、先礦后市的傳統老工業基地和典型的資源型城市。
從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隨著煤炭的大規模開采,銅川市的煤炭、建材等重工業逐漸發展壯大,在全市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攀升,并逐步替代農業成為主導產業。
然而,對資源過度依賴的發展模式,銅川市也同大多數資源型城市一樣,陷入了“資源陷阱”。到上世紀90年代,銅川可開采煤炭存量銳減、采空沉陷、民房坍塌、生態惡化、工人失業等一系列資源枯竭問題逐步顯現。
2009年3月,國務院確定第二批32個資源枯竭型城市,銅川被納入其中。銅川由此拉開了轉型的序幕。
在探路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的過程中,銅川市立足自身產業基礎,提出“建成西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城市”目標,深挖轉型升級潛力,將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作為轉型的重中之重。
“首先拿傳統支柱產業煤炭、水泥開刀?!痹阢~川任職的一名干部告訴記者,在轉型過程中,銅川舍利斷腕式地關閉、淘汰落后產能,并同步開展采煤沉陷區治理、礦山修復、鐵腕治污、生態保護。
以水泥產業為例,水泥曾是銅川經濟發展的支柱力量,其中,耀縣水泥廠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建成的第一家大型水泥生產企業,建成時生產規模號稱“亞洲一號”,自動化程度全國第一。
“后來,圍繞耀縣水泥廠,銅川的水泥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國營的、市屬的、縣辦的、鄉鎮辦的,眾多的水泥品牌讓銅川享譽全國?!鄙鲜龈刹拷榻B說,但是一些水泥企業只顧產量、不顧對環境造成的污染,當時,藥王山周圍分布著十多個生產水泥或與之相關的企業,產生的粉塵讓這里常常灰蒙蒙。
為此,銅川叫響“鐵腕治污”,決定關閉拆除落后的水泥生產線,關停白灰窯石渣廠等重污染企業,同時,決定不再新上水泥生產線。
2015年,銅川就對150多條水泥落后生產線進行了關停,改造升級為符合環保要求的工藝技術。
銅川市政府方面介紹,這些年來,銅川積極整合煤炭、水泥、非煤礦山,累計退出煤礦23處、去產能1188萬噸,占全省去產能總量的三分之一;拆除水泥窯41座,剩余7家水泥廠全部低碳綠色升級;全市非煤礦山從原來300余個整合關停至42個。
深耕壯大新興產業
銅川按照“陜西制造、銅川配套”的思路,采取的策略是積極融入全省產業布局,參與產業分工。
在聚焦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銅川也著手培育新興產業。那么,什么樣的產業適合這座人口只有70萬的城市,又該如何培育?
銅川按照“陜西制造、銅川配套”的思路,采取的策略是積極融入全省產業布局,參與產業分工。
“近些年來,銅川市持續推動鋁及鋁合金、汽車裝備配套、新興產業、新型建材及先進陶瓷、現代中醫藥、現代農業等六大產業鏈主動融入全省重點產業鏈布局,優化產業生態,構建產業鏈發展良好環境?!便~川市政府介紹。
以汽車制造業為例,借著西安市汽車產業發展的勢頭,距離西安70公里外的銅川也嗅到了發展的氣息,緊盯上下游配套產業鏈企業需求,加快推進汽車裝備配套產業鏈。
銅川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介紹,銅川市圍繞省內陜汽、比亞迪、吉利、法士特等整車整機配套需求,出臺了《銅川市汽車裝備配套產業鏈推進工作行動方案(2022-2024年)》,明晰了全市汽車裝備配套產業發展方向、目標和任務;2022年銅川市已納入陜西省“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關中汽車產業帶,列為陜西省商用車(重卡)產業鏈、乘用車(新能源)產業鏈規劃布局多點支撐城市。
目前,銅川成功培育了專用車配套和車輪集成產業鏈,已聚集了玲瓏輪胎、漢德車橋、達美輪轂等20多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初步具備了車輪、車橋、剎車片、制動器等重點零部件生產能力,已成為陜西省汽車產業鏈支點城市。
汽車裝備配套產業鏈之外,光電子亦是銅川轉型的方向之一。
銅川市政府介紹,當前,銅川已經規劃建設光電子產業園,組建產業鏈專家團隊,先后成立了2個省級研究(創新)中心,引進設立了2個院士工作站,招引落地澳威激光、日月芯、雋美、譽品遮光片等光電子企業36家,初步具備了設計研發、材料制備、檢測封裝、集成應用等能力,被認定為陜西省光電子特色專業園區,納入全省光電子產業“一體兩翼”總體布局。
持續改善生態環境
銅川方面希望能啟動新一輪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支持政策,從財稅政策、投融資政策、產業政策等方面全面支持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
改善生態環境是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的必修課,特別是對于銅川這樣的曾經以水泥、煤炭為支柱產業的資源型城市來說,長期以來,不合理的工業結構布局和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使得銅川的天是灰的,地是黑的,河流散發著臭味。
1989年前后,銅川一度成為全國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當時的環境監測數據顯示,在銅川市的所有污染源中,工業污染源占66.66%,交通運輸污染源占22.3%;工業污染每年向大氣排放污染物16.7萬噸,交通車輛每年向大氣排放鉛及氮氧化物1.3萬噸。
1993年,中央電視臺以“一座衛星上看不見的城市”為題,為外界展現了銅川市的嚴重污染情況。
面對水泥粉塵和煤煙污染的切膚之痛,銅川更知治污之重。在此后的多年里,銅川一邊忍痛舍利向傳統高耗能、高污染的主導產業開刀,關停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一邊開展鐵腕治污、礦山修復、植樹造林等工作。
“銅川以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扎實開展藍天、碧水、凈土、青山保衛戰,實施’治污降霾·保衛藍天’行動,痛下決心淘汰落后產能,水泥生產線全部完成脫硫脫硝改造,燃煤火電機組在西北地區率先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便~川市政府介紹,連年開展礦山環境綜合整治,全市礦山地質環境累計恢復治理1.6萬畝,其中歷史遺留礦山累計恢復治理1.3萬畝;植樹造林118萬畝,全民義務植樹2300多萬株,森林覆蓋率達到48.5%,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0%。
這一切換來了銅川生態環境質量的根本性轉變。2022年,銅川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有281天,位居關中地區第一。水質改善率排名全省第一,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PM10濃度69微克/立方米,較2008年下降14微克/立方米,成功獲評全國綠化模范城市。
不僅如此,這些年,銅川還先后被確定為全國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城市、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獲得了中國循環經濟十佳綠色發展城市、踐行生態文明發展優秀城市、中國最美綠水青山生態名城等稱號。
銅川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以來,中央資源型城市轉型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累計達到31.65億元,省級配套資金累計達到6.5億元,重點用于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及生態治理、產業發展等方面,這一政策延續至今,對銅川轉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銅川市政府方面介紹稱,國家政策是銅川轉型成功的關鍵,為銅川高質量轉型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下一步,希望能啟動新一輪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支持政策,從財稅政策、投融資政策、產業政策等方面全面支持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
來源:中國經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