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黎巴嫩政府以及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2日公布的消息,哈馬斯政治局副主席薩利赫·阿魯里當天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南郊遭以色列無人機空襲身亡。阿魯里是哈馬斯的“二號人物”、該組織下屬武裝派別卡桑旅的創始人之一,負責哈馬斯在約旦河西岸的行動。在外媒報道的描述中,他是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后死于以軍之手的哈馬斯最高級別官員。不過對于這次襲擊,以色列政府和軍方目前采取既不承認、也不否認的態度。近3個月來,以軍和黎巴嫩真主黨持續在邊境地區交火,其他國家本就擔心戰斗升級為全面戰爭,2日的襲擊加劇了這一風險。美聯社說,如果此事確是以色列所為,那么這是2006年該國與真主黨爆發持續30多天的激烈沖突以來,它對黎巴嫩首都發動的首次襲擊。
阿魯里被暗殺或標志著以色列對哈馬斯的軍事行動出現嚴重升級。路透社認為,這進一步表明,巴以沖突正向整個地區蔓延。加沙地帶、約旦河西岸、紅海、黎巴嫩等如今都不同程度地陷入動蕩。3日,中東地區又突發了另一起牽動世界的悲劇:伊朗南部城市克爾曼當天連續發生兩起爆炸,截至本報4日凌晨發稿,造成逾百人死亡。據路透社報道,爆炸地當時正在舉行紀念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高級將領蘇萊曼尼的活動,后者于4年前的1月3日死于美軍空襲。
外媒:他是哈馬斯的“大腦”
綜合黎巴嫩國家通訊社、美聯社報道,以色列無人機2日空襲了位于貝魯特南郊的哈馬斯辦公室,造成至少7人死亡,包括阿魯里和其他兩名哈馬斯軍事指揮官。一名黎巴嫩安全官員稱,無人機向目標建筑物的其中一層樓發射導彈,爆炸震碎了鄰近建筑物的玻璃,并在街道上引發了大火。
路透社3日說,阿魯里遇襲正值決定哈馬斯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不過,他在去年8月接受采訪時就說,知道自己是以方暗殺對象,“我從沒想過能活到這個年紀”。“阿拉比亞”電視臺報道稱,現年57歲的阿魯里被視為哈馬斯的“戰略家”和“大腦”,他曾被以方關押多年。阿魯里原本計劃近期赴卡塔爾,就暫時停火和釋放人質事宜進行談判。不過現在,哈馬斯已通知卡塔爾和埃及等沖突斡旋方,凍結與以色列的“任何談判”。
2017年以來,阿魯里成為哈馬斯政治局領導人哈尼亞的副手,他常年在貝魯特公開活動,多次代表哈馬斯接受媒體采訪。《紐約時報》稱,阿魯里被認為與加沙地帶的哈馬斯領導人辛瓦爾關系密切,是近年來一些哈馬斯領導人加強與伊朗關系的聯絡人,也幫助促成了該組織和黎巴嫩真主黨之間更密切的關系。以色列指控阿魯里參與策劃了去年10月7日哈馬斯發動的襲擊,在以方幫助士兵辨認哈馬斯領導人而制作的一副紙牌中,阿魯里被描繪成王牌。以色列國家安全總局(辛貝特)前高級官員哈南稱,阿魯里之死是“重要的戲劇性事件,毫無疑問,哈馬斯的行動會受到損害”。
“這是近年來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以外發生的首起哈馬斯高級官員被暗殺事件。”據《紐約時報》2日報道,一名美國官員說,參與去年10月7日襲擊策劃、籌款或實施的哈馬斯領導人,“沒有一個是安全的”,以色列已誓言要展開追捕,無論他們身在何處。“這是一個開始,還會持續數年。”這名官員稱。
英媒曾爆料以色列的“暗殺名單”,包括哈尼亞、辛瓦爾以及卡桑旅的指揮官戴夫。據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網站介紹,政治局是哈馬斯的主要決策機構,由15名成員組成,每4年由舒拉委員會選舉一次。舒拉委員會下設由4個“地區”舒拉選出的“地區”政治局,分別處理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海外散居地和被囚巴勒斯坦人事務。
空襲打破了貝魯特“緊張的平靜”
在2日的講話中,哈尼亞將以色列的行動稱為“恐怖行徑”。該組織在社交媒體上發表聲明稱,阿魯里被暗殺不會削弱“抵抗力量”。據卡塔爾半島電視臺3日報道,貝魯特南郊也是黎巴嫩真主黨總部及其領導人辦公室和住所的所在地,因此,除了暗殺哈馬斯高層人員,以色列襲擊行動的目的也會被解讀為威脅和破壞真主黨的據點。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后,黎巴嫩真主黨聲援哈馬斯,其武裝人員在黎南部邊境地區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彈和炮彈,以軍不時還擊。
黎巴嫩真主黨2日發表聲明稱,以軍的空襲是對黎巴嫩安全和主權的“嚴重侵犯”,“這一罪行不會沒有回應或懲罰”。
據英國《衛報》報道,黎巴嫩總理米卡提2日呼吁國際社會“制止以色列的侵略行徑”,并表示該國要向聯合國安理會提交關于此次襲擊事件的控訴。
截至目前,以色列政府和軍方采取的態度是既不承認,也不否認。據《耶路撒冷郵報》報道,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要求內閣成員不得就阿魯里之死接受媒體采訪或發表評論。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說,襲擊發生后,以財政部長斯莫特里赫似乎間接地提到了這起事件,稱以色列的所有敵人都將“滅亡”。
《紐約時報》稱,去年10月7日哈馬斯對以色列發動襲擊后,貝魯特一直保持著緊張的平靜,然而,2日的空襲打破了這種平靜。據CNN報道,近3個月來,以軍和真主黨之間的戰斗基本在以黎邊境約4公里范圍內,此前,其他國家就擔心雙方的交火可能演變為全面戰爭,如今阿魯里被暗殺加劇了外界對緊張局勢加劇的擔憂。美聯社報道說,黎巴嫩真主黨領導人納斯魯拉曾警告以色列,不要針對黎境內的黎巴嫩、巴勒斯坦、敘利亞或者伊朗官員發動襲擊,否則將招致該組織的“嚴厲報復”。
聯合國秘書長副發言人尼諾2日警告說,阿魯里遇襲身亡一事“極其令人擔憂”,并強調了“這場沖突在更廣泛地區蔓延的危險”。據法新社報道,法國總統馬克龍2日致電以色列戰時內閣成員甘茨時說,要避免任何局勢升級的情況,“特別是在黎巴嫩”。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中東中心學者葉海亞對法新社說,阿魯里之死是局勢的“一次重大升級”,但她認為,鑒于目前地區形勢,真主黨不會愿意在“這一特殊時刻”將黎巴嫩拖入一場大規模沖突中。
美方想撇清干系
拜登政府似乎想與這次襲擊撇清干系。美國Axios網站2日引述美國官員的話稱,是以色列發動了此次空襲,美方事先不知情,以政府在暗殺行動開始后才通知美國政府。另外,美以近日陷入了一場口舌之爭。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米勒2日說,以財政部長斯莫特里赫和國家安全部長本-格維爾關于把巴勒斯坦人逐出加沙地帶的言論是“煽風點火,不負責任”。對此,本-格維爾當天回擊稱,“我們不是美國國旗上的‘一顆星’”。
半島電視臺說,自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以來,拜登政府一直將避免沖突擴大作為主要外交政策目標。分析人士說,2日的空襲令這些努力變得更加復雜。
阿塞拜疆“Caliber”網站3日說,每一天,巴以沖突都有可能演變成在中東地區爆發的一場規模更大的沖突。除了加沙地帶的戰爭,文章還列出了其他4條危機重重的“戰線”: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之間的交火;以色列轟炸位于敘利亞的與伊朗及黎巴嫩真主黨有關的設施;美國位于中東地區的軍事基地遇襲;也門胡塞武裝用導彈和無人機向航行于紅海的船只開火。文章認為,美國和伊朗都不希望爆發大規模戰爭,然而這似乎變得越來越困難。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