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存款利率持續下降和權益市場調整的背景下,銀行理財吸金效應顯現。中信證券研報指出,2023 年5月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2491只,環比增加1.3%,同比增加9.7%,連續4個月同比增長。
“目前市場的投資選擇不多,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資本市場行情波動較大,商業銀行紛紛下調存款利率,保險公司下調保險預定利率,在這種市場環境下,反倒凸顯出銀行理財相對更為穩健的產品特性,所以部分資金重新回流到理財市場中。”資深金融監管政策專家、冠苕咨詢創始人周毅欽指出。
整體來看,居民資產配置結構正在發生轉變,金融資產占比不斷提升。而在低利率環境下,如何通過多元化資產配置實現財富保值增值,成為投資者和金融機構共同面對的課題。
銀行理財規模穩定上漲
一邊是存款利率持續下調,另一邊是權益類市場震蕩,銀行理財憑借“收益較高、相對穩定”受到投資者青睞。
從理財規模來看,興業證券固收團隊指出,自4月底以來,理財存續規模穩定上漲,同比增速逐步上行。這可能反映出部分資金不僅開始回流至理財市場,且資金的風險偏好也有抬升跡象。
談到銀行理財規模回升的原因,南銀理財相關負責人表示,一方面是經歷了連續兩個季度的規模調整后,在理財產品良好的收益表現和存款利率調降等利好下,理財規模有觸底反彈的動力。今年以來,債券市場回暖,帶動理財產品凈值明顯回升,理財業績表現較好,吸引居民資金流入理財。同時,存款利率調降、股市波動、房地產市場相對低迷的環境下,理財相對穩定的收益表現,也對居民資產配置更具吸引力。
另一方面,中長期看,居民資產配置結構正在發生轉變。在“房住不炒”背景下,房地產去投資屬性,居民在資產配置上逐步從非金融資產向金融資產轉移,為金融市場帶來增量資金。而理財在收益性上整體要好于存款和公募債券基金,從而驅動理財市場規模不斷增長。
受訪人士指出,銀行理財規模回升有份額和凈值兩方面因素。星圖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黃大智分析稱,經歷了“贖回潮”,銀行理財的份額也在逐漸恢復,并且權益市場震蕩也會使得部分資金流向銀行理財。從凈值角度,年初以來債市走出一波牛市行情,會提升理財產品的凈值表現。
“去年11月以來在債市負反饋下,投資者風險偏好趨于保守,債券資產配置減少,貨幣市場類資產配置比重提升,相應資產在今年陸續到期后釋放出的資金或重新轉配到債券。隨著信用債市場快速回暖,投資者非理性贖回行為改善,市場信心修復下理財配置信用債的需求持續向好,固收產品擴容帶動理財規模上升。”惠譽評級亞太區金融機構評級董事徐雯超補充道。
據了解,銀行理財凈值明顯回升,除了受益于債市行情外,也有資產端配置策略調整的原因。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指出,銀行及理財公司做出了一系列“穩凈值”舉措,包括提升中低風險的固收類產品發行比例、降低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推出很多混合估值法的理財產品等。
《中國資產管理市場報告2022—2023》顯示,債券類資產仍然是銀行理財主要增配資產來源,但是規模占比下降4個百分點至64%,而存款及同業存單占比從15%提升至23%,配置變化的原因包括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理財機構為了迎合零售客戶的低風險偏好,逐步壓降資產風險,以應對凈值化所造成的產品波動加劇;另一方面則是同業存單作為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的新工具,規模逐步上升。
居民風險偏好持續修復
盡管銀行理財規模有所回升,但居民風險偏好仍在修復中。“整體來看,居民風險偏好仍然偏向于保守和穩健,主要是因為經濟復蘇基礎還不牢固,居民收入增長相對緩慢,股市、樓市也未見回暖跡象。金融機構在投資端方面也投其所好,配置的固收類資產比例較高。”劉銀平如是說。
徐雯超亦坦言,理財凈值化轉型帶來的凈值波動,特別是經歷了去年理財產品凈值的大幅回撤,目前投資者在配置策略上仍然趨于保守。此外,目前宏觀經濟復蘇的基礎還不是特別牢固,仍然存在行業性、區域性的潛在風險,居民對就業前景、收入情況不是特別樂觀,風險偏好保持低位,偏向可以靈活贖回、流動性好、久期短的理財產品。銀行理財產品也主要以風險等級為一級(低風險)、二級(中低風險)為主且偏好高流動性資產,中高風險理財產品規模延續壓降趨勢。
“當前,居民風險偏好主要表現為風險偏好整體處于下降態勢、對產品的流動性要求增加和客戶風險偏好逐步分層,高風險偏好客群整體穩定。”前述受訪南銀理財相關負責人表示。
需要注意的是,居民風險偏好與資產表現密切相關。普益標準研究員屈穎強調,在2022年兩次破凈潮的影響下,居民理財向存款方向轉移,風險偏好降低。但自2023年4月以來,隨著理財產品凈值的逐步回升,疊加存款利率的下降,存款轉向理財化現象顯現,居民風險偏好開始逐步修復。雖然投資者風險偏好逐步修復,一旦再次遭遇跌破凈值的現象,“贖回潮”或仍將上演。因此,投資端配置需以穩為主,可配置流動性較強、風險相對較低的資產。
前述南銀理財相關負責人表示,居民端整體低風險、高流動性偏好特征,要求產品要增強適配性,將合適的產品賣給合適的客戶。投資端要立足低波、絕對收益理念,強化對資產走勢的預判,強調投資的前瞻性和投資紀律,根據產品期限和客戶特點,采取差異化的投資策略,包括及時調整大類資產配置倉位,靈活運用久期、杠桿、騎乘等策略,強化流動性風險管理,提高流動性資產占比,應對產品開放贖回等。同時,根據市場行情,逢低布局,適時增配權益類資產,發行含權類產品,滿足部分高風險偏好客群的投資需求。
對此,周毅欽表示,從目前產品結構來看,開放式、短久期型理財產品的市場占比較高,大概占到全市場規模的80%以上。相應地,封閉式、中長久期型理財產品已成為小眾、非主流產品,這已經出現了一定的結構性失衡特征,如果一旦有一些驅動性事件,比較容易出現流動性危機,2022年年末的理財負反饋效應即是如此。所以,機構適當推出封閉式、中長久期型理財產品也是從供給側層面出發,適當改善當前已經失衡的產品結構,這也是出于整個理財市場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的考慮。
黃大智分析,很多投資者仍存在理財產品剛兌、理財短期化的投資習慣,這也加劇了理財資產端長期化與資金端短期化的矛盾。對此,理財公司應加強投資者教育,并在產品層面進行創新。
業內人士認為,在“穩凈值”的基礎上,布局中長期產品將成為理財公司未來的發力點。“從今年理財公司產品布局情況來看,多家機構側重布局了中長期限封閉式或開放式產品,引導客戶樹立長期投資理念。同時,為滿足客戶流動性產品投資需求,多家管理人也積極推動策略轉型,發行布局期限靈活、穩健投資的持有期產品,兼顧客戶多方面需求。對于短期類產品,管理人在投資端需要更具前瞻性,盡量減少波動,提升客戶體感。”前述南銀理財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劉銀平表示,長期資產的收益更高,資產配置范圍也更廣,從提升產品收益的角度來看,金融機構更傾向發行中長期理財產品。但是,中長期理財產品流動性較差,封閉期內不允許提前贖回,投資者往往更喜歡購買靈活性較高的中短期產品,這就要求理財公司一方面要加強投資者教育,培養投資者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念,另一方面也會推出多種期限產品,以供不同投資者選擇。
“我們也看到銀行有發行期限較長(1年期以上)的產品,也是順應養老市場的發展,但目前量還不是特別大,投資者需要時間去接受。”徐雯超指出。
具體就資產配置而言,黃大智建議,投資者應根據市場環境調整理財目標,選擇與風險偏好一致的資產組合。總體來看,可根據標準普爾配置體系建立資產配置框架,即以“10% 現金等流動性資產、20%保險保障、30%權益增值、40%保本固收”的比例進行配置組合。
(來源:中國經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