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墨脫曾被稱為“高原孤島”,直至2013年10月波密至墨脫的扎墨公路正式通車,這片隱秘之地終能現于世人。
但身處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最深處的墨脫,注定又只能是大多數人的夢境之地。北邊是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高高聳立,南部最低處的江面海拔卻只有700米,所有進出墨脫的人,甚至都能體會到幾公里間冷熱寒暑的劇烈變化,仿佛冬夏瞬間轉換。更別提路途中的懸崖峭壁、湍急江河,以及雨季頻繁的塌方和泥石流,使得進出墨脫難上加難。
然而,就有這樣一群“逆行者”,他們以汽車銀行、摩托車銀行、馬背銀行等多種形式,深入墨脫各鄉鎮提供金融服務。據不完全統計,農業銀行墨脫縣支行每年都會開展七八十次的流動金融服務,即每三個工作日往返一次。
如今,這支隊伍又壯大了。近日,農業銀行墨脫格當支行正式掛牌營業。周邊3個鄉15個行政村3000多位“邊民”的金融需求得到切實滿足,他們再也不用往返120余公里到距離最近的農行墨脫縣支行辦理業務。
在田間地頭,在廣袤鄉野……農行員工的身影無處不在。據最新數據顯示,農業銀行目前有1.26萬個縣域網點,19.8萬個“惠農通”服務點,覆蓋了94%的鄉鎮,也是全國唯一一家在全部縣域都有網點的金融機構,城鄉聯動優勢突出,在服務農村經濟、縣域經濟中發揮著獨一無二的作用。
哪里最急迫,哪里就有農行人!據統計,農業銀行在海拔3500米以上地區設立網點500余個,在邊境線2公里以內設立網點49個。截至2023年9月末,農業銀行涉農貸款余額6.59萬億元,占全部貸款比例進一步提升;縣域貸款余額8.65萬億元,新增1.3萬億元,增量再創歷史同期新高。在解決國內金融服務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上,農業銀行秉持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承擔起“定海神針”的作用。
哪里最需要,哪里就有農行人!2022年,農業銀行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實現全國商業銀行首單融資,制造業中長期清單項目貸款、設備購置與更新改造貸款投放金額,均居所有銀行機構前列,服務效率顯著提升。不僅如此,在總量上,農業銀行2022年除貸款和墊款增量連創新高外,債券投資余額達9.32萬億元,新增1.3萬億元,增量也創下歷史新高;在結構上,農業銀行貸款投向國家政策鼓勵引導的方向,制造業、科技創新、綠色金融、普惠小微等重點領域貸款保持高速增長,積極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和綠色低碳轉型。
“人民群眾的金融需求在哪里,我們的服務就跟到哪里。”這構成了農業銀行踐行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注腳。
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二十大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進一步凸顯了高質量發展的全局和長遠意義。
目前中國經濟處于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正在進行著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探索。
理論上,高質量發展內涵十分豐富,學界已進行多維度探討。總結來看,高質量發展不僅要實現經濟“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有效提升”,更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實踐中,令人欣慰的是,包括農業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的實踐已初步探索出金融支持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正如農業銀行董事長谷澍在2022年度報告致辭中所述,立足“服務鄉村振興領軍銀行”“服務實體經濟主力銀行”兩大定位,農業銀行實現量的增長加快,效的韌性較好,市場形象提升。“堅持服務實體、攜手前行,是我們穩健行遠、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底氣;堅持穩中求進、守正創新,是我們穿越周期、持續增長的關鍵所在。”
三農金融“方法論”
農村問題始終是中央長期關注的焦點。自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20年指導“三農”工作;自2021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更是連續三年聚焦“鄉村振興”。
這足以說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三農”領域。對于金融業而言,只有觸達廣大縣域和農村地區數以億計的農村金融群體,才能達成更加公平、更加公正、更加普惠、更加可得的“人民金融”,才能實現更加協調的高質量發展。
農業銀行始終扎根在農村最深處,服務在“三農”第一線。70多年來,農業銀行在堅守中奮進,在奮進中堅守,源源不斷為“三農”領域注入金融養分,促進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三農”事業發展進入新階段,農行更是開啟了金融扶農、金融助農的“加速度”。
2015年,黨中央作出打贏脫貧攻堅戰戰略部署后,農業銀行通過專列規模、專配資源、專門渠道、專設權限、專項考核的“五專”機制,探索了金融服務脫貧攻堅的有效模式。
數據顯示,2015年末至2020年,農業銀行累計投放精準扶貧貸款9778億元,余額從1610億元上升至4836億元,帶動服務貧困人口1646萬人次,助力全國脫貧目標的實現。
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大部署后,農業銀行明確把服務鄉村振興作為新時期“三農”金融服務的重點,搭建了專業化的鄉村振興金融服務體系。2021年,農業銀行旗幟鮮明地提出要打造“服務鄉村振興領軍銀行”。
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2022年度服務鄉村振興考核評估中,農業銀行獲評最高等級“優秀”。實際上,自2020年開展考評以來,農業銀行是20家全國性金融機構中唯一一家連續三年獲評“優秀”的商業銀行。
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強則國家強。這離不開像農行西藏墨脫支行這類機構的長期堅守。他們有的堅守在祖國的邊疆,有的堅守在遙遠的海島,有的堅守在雪域高原,為邊遠地區的居民帶去寶貴的金融服務,深度詮釋著人民金融“一個都不能少”的宗旨。
除了擴大服務半徑、提高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外,農業銀行還在不斷創新服務機制和產品體系。
早在股份制改造階段,農業銀行就面臨著大型上市銀行如何服務“三農”這一世界性難題。經過不斷求索,農業銀行創造性地找到了破解難題的“鑰匙”——實施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形成以“縣域+涉農”為邊界、以條塊管理為特征、以資源保障為重點的三農金融專業服務體系。
近年來,依托三農金融事業部這一框架,農業銀行在總分支行均設立了鄉村振興金融部。據統計,納入三農金融事業部范圍的縣域支行有2000多家、網點1萬多個,為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一系列創新產品也在這一框架推出:順應農業農村加快進入移動互聯時代的趨勢,農業銀行大力實施數字鄉村建設工程,創新推出線上農戶貸款產品“惠農e貸”;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農業銀行聯合國家鄉村振興局聯合創設“富民貸”農戶小額信貸產品;為支持農業強國建設,農業銀行打造“強糧保供貸”“強農產業貸”“強村建設貸”系列產品。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9月末,農業銀行縣域貸款余額8.65萬億元,新增1.3萬億元,增量再創歷史同期新高。農戶貸款余額達1.11萬億元,新增3273億元,增速41.9%,貸款戶數604萬戶;農業銀行在糧食重點領域、鄉村產業、鄉村建設貸款的增速分別達到60%以上、34.9%和24.1%,高于全行貸款平均增速;“富民貸”不到兩年時間投放272億元,服務農戶近30萬。農業、農村、農民都得到了實惠。
這些數據的背后是農業銀行服務“三農”的方法論日臻成熟:首先是堅持農業銀行“姓農”“為農”的定位,70多年來初心不改,砥礪前行;其次,緊跟國家戰略,不斷延伸服務渠道、創新服務產品,全力當好金融服務“三農”、服務鄉村振興的“領頭雁”“排頭兵”。
中國農業銀行,恰如其名,不負“農”之一字!
服務實體經濟的“一萬種可能”
在浙江紹興的柯橋古鎮,小橋流水,輕舟慢慢,河道中烏篷船過,弄堂里評彈聲聲。為恢復柯橋古鎮往日的盛景,柯橋區政府近年開始了舊城改造。農行浙江紹興柯橋支行自改造初期便對項目開始了關注與支持。該行為柯橋區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升級融資融智,累計發放5.4億元項目貸款,用于柯橋非遺館新館建設、沿街傳統建筑修繕以及地下室、商業街工程建設等。
在西安,夜幕降臨,華清宮中,舞劇《長恨歌》正在上演。白居易的經曲詩句在歌舞與華光中再現,讓人回味不絕。這離不開農行陜西分行的支持。多年來,該行緊跟西安文旅產業發展進程,推出文旅演出優惠活動,傾力支持文旅產業發展。
夜色中,類似的故事在多個地方上演。農行人足以驕傲地說:“遇見夜晚,有一萬種可能。”
是的,服務實體經濟也有“一萬種可能”。對于銀行來說,服務實體,不僅要融資力度大,投放結構優,更要做到服務效率高。如何靈活迅速打出“組合拳”,不止關乎企業資金命脈,更是高質量金融供給,服務經濟穩大盤的重要課題。
作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農業銀行在2021年提出“服務實體經濟主力銀行”的定位,努力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水平。
至此,農業銀行給自己貼上了兩個鮮明的標簽:“服務鄉村振興領軍銀行”和“服務實體經濟主力銀行”。這兩個定位,一體兩翼,好似給農業銀行插上一對“翅膀”,成為該行近兩年來穿越周期,并連續在經濟下行周期中刷新歷史的“制勝法寶”。
財報數據顯示,2020-2022年農業銀行合計新增貸款6.4萬億,約是此前三年的兩倍,有力地支撐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助力宏觀經濟大盤穩定。
除了量的合理增長外,高質量發展更重視質的有效提升。對于銀行業而言,如何利用好信貸等金融工具,引導金融“活水”流向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產業和領域,具有強大的溢出效應和示范意義。在信貸穩步增長的過程中,農業銀行持續思索高質量發展要求下金融行業的價值坐標,不斷優化調整信貸結構。
綠色底蘊尤為顯著的農業銀行認識到,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未來40年“雙碳”目標將對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方面面帶來廣泛而深刻的系統性變革。銀行業雖不是最主要的碳排放市場主體,但可以發揮金融引導作用,助力經濟社會綠色發展的價值追求。
早在2012年,農業銀行就將綠色信貸納入全行信貸政策體系,并逐漸形成了有農行特色的一套框架,將效率、效益、環保、資源消耗、社會管理等五大類綠色指標嵌入行業信貸政策。
國家作出碳達峰碳中和部署后,農業銀行在2021年將“綠色金融”上升為全行三大戰略之一,全面助力經濟綠色低碳轉型。此外,農業銀行在董事會設立戰略規劃與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在高管層設立綠色金融委員會、印發加快推進綠色金融業務發展的相關指導意見……
一系列措施推出后,農業銀行構筑了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的系統工程,調動起“全身”各個組織的機能,包括作為頂層設計的“大腦”、精準輸送金融活水的“血管”、指哪打哪且靈活可靠的“肢體”,還有更強風險預判和把控的敏銳“神經”。
成效是顯著的。截至2023年9月末,農業銀行綠色信貸余額超3.8萬億元,增速超40%。與此同時,農業銀行支持制造業、科技創新、普惠小微等體系更加成熟,三類貸款也在快速增長。綠色農行,正在超越綠色。
數字化轉型詮釋“幸福生活”
在剛剛落下帷幕的2023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農業銀行大大小小的展區,通過各種形式詮釋著“耕耘美麗中國 共創幸福生活”的新理念。
在沉浸式體驗區,人們排隊參與“AI繪青綠”互動游戲,利用AI技術,觀眾可以將自己的臉換到“只此青綠”IP人物形象上,變身云髻高聳的古裝舞者,在千里江山的勝景中揮灑水袖翩翩起舞。
好玩的游戲,只是農業銀行科技實力的一個小小體現。要實現“美麗中國”和“幸福生活”,科技必須融入銀行方方面面的業務場景,成為銀行“造血”和風控的利器,最終使金融“血液”疏通至我國經濟社會的“血管末梢”。
正如農業銀行在本屆服貿會上正式發布的“農銀惠農云”數字鄉村平臺。該平臺涵蓋“三資”管理、智慧畜牧、“e推客”、鄉村振興積分等智慧場景,為縣鄉政府、村兩委和各類涉農主體提供一攬子數字化管理工具,全方位賦能鄉村治理、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目前平臺各類場景入駐機構數量已超過10萬個。
用通俗的話來說,農業銀行通過科技手段和平臺搭建,不僅能為鄉村振興和實體經濟融資,更能融智、融技、融商。而這些才是“三農”發展、鄉村振興、經濟穩大盤,乃至高質量發展的真正密碼。
2019年,農業銀行正式提出iABC戰略,全面啟動數字化轉型。2021年以來,農業銀行實施數字化轉型“十大工程”,在平臺獲客、線上經營、智慧運營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
截至2023年9月末,農行手機銀行月活躍客戶達2.1億戶,連續31個月同業第一,實現三年“翻一番”的高速高質量發展。數字化轉型不僅提升了農行自身的工作效率,也為高質量發展加載強有力的科技引擎。
比如,農業銀行農戶戶均貸款金額15萬元左右,單筆貸款較小。在人員、網點不增加的情況下,要更好地服務農戶,數字化轉型就是必選項。而通過數字化轉型,農行“三農”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
通過搭建數字鄉村服務體系,農業銀行打造了惠農e貸、富民貸等具有標識度的涉農特色場景和產品。截至2023年9月末,“農銀e貸”線上信貸產品規模進一步擴大,余額達4.09萬億元,增速34%。
如果說數字化經營是農行修煉“進”的內功,那么金融風險防范化解則是農行修煉“穩”的內功。
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有與之高度相適應的金融能力來支撐。這對金融機構而言,需要刀刃向內、自我變革、“練好內功”。最基礎的要求是保持自身經營的穩健,防范化解各類風險。
究其原因,金融是經營風險的行業,風險高,外部性強。如果金融機構出現重大風險,不僅不可能支持實體經濟,還可能拖累實體經濟、摧毀人民群眾的財富。因此,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農業銀行深知其中要害。2017年,農業銀行提出實施三年“凈表計劃”,加大存量不良資產處置力度。針對房地產、地方債等重點領域風險,農業銀行進行精準“拆彈”,全行資產質量持續向好。
與此同時,農業銀行不斷健全全口徑、全流程、全鏈條風險管理體系。2017年農業銀行將子公司、境外機構納入集團風險統一管理,2021年進一步強化信用風險扎口和全流程管理,在全系統建立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風險管理體系。
財報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農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35%,接近該行上市以來的最好水平且已處于行業較低水平。
探索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一段時間以來,金融、資本都以追逐利潤為目標,側重對富人、大企業的服務,但對廣大普通居民、中小企業的服務嚴重不足。其中的一個核心擔憂是,向后者提供金融服務會出現虧損,可能不具備可持續性。
這顯然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不符。高質量發展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強調的是更公平、更公正、更普惠的發展。這要求金融機構不僅要服務高凈值人群、大企業,更要加強對農民等低收入群體及農村縣域、小微企業、綠色低碳等薄弱領域的支持。
農業銀行以自身的實踐證明,這非但不會拖垮金融機構,反而增強了金融機構的“韌性”:在持續加大農村縣域的投入后,農業銀行形成了橫跨城鄉的客戶基礎和機構布局,在各種沖擊和挑戰中具備更強的抗壓能力和平衡能力。
財報數據顯示,農業銀行縣域營收占比由2017年的38.6%上升至2022年的43.8%。2022年農業銀行縣域營業收入和營業利潤分別為3175億、1319億,相比上年分別增長8.1%、5%,均高于全行增速。也就是說,農業銀行縣域業務對全行盈利形成積極的正向貢獻。
毫無疑問,農業銀行兼具社會責任和財務效益的高質量發展路徑具備可持續性,其有三重要義:首先是自身的高質量發展;其次,在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同時,通過完善服務模式來推動整個銀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再次,為實體經濟提供高質量的金融供給,在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進一步推動自身高質量發展,在更高維度上達成新的供需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