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推動經濟發展高質量向前的重要力量。新金融是順應新時代發展理念要求,以大多數人民為服務對象、以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科技為核心生產工具、以平臺生態為主要生產方式的普惠、共享、開放、綠色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
建設銀行是新金融的先行者。“7月26日召開的水城金融高峰論壇暨金融促進聊城高質量發展大會,給我們下一步的工作提振了信心、指明了方向。”建設銀行聊城分行黨委書記、行長趙海紅表示,“著眼于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大局,我行將繼續扛穩新時代金融使命,扎實落實‘四爭’工作要求,把牢黨建引領‘方向舵’,劃好普惠之槳,揚好新金融之帆,助力‘六個新聊城’建設破浪前行。
向“實”而為,護航實體經濟
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初心和使命。今年以來,建設銀行聊城分行全力以赴踐初心、鼓足干勁當標桿,以高質量金融服務添彩水城。
聚焦基礎設施、科技創新、制造業、綠色發展、中小微企業、鄉村振興等重點領域,該行積極貫徹落實“四爭”工作要求,成立重點項目專班,積極與聊城市發展改革委、水利局、交通運輸局和項目單位做好對接,緊跟各縣市區重點項目推進,持續做大項目儲備。
聚焦重點項目、重點企業,該行積極向上級行爭取信貸資源,增設綠色通道,制定重點項目落地路線圖,多策并舉爭搶信貸資金規模實現放款。在2022年累計投放制造業貸款73.5億元、基礎設施貸款10.6億元、綠色貸款5.25億元的基礎上,今年上半年累計投放制造業貸款20.33億元、綠色貸款新增5.1億元。
聚焦科創企業,該行積極實現提質上量,充分利用各類科創貸款產品,今年上半年累計為212戶科創小微企業客戶投放貸款1.93億元。聚焦鄉村振興,該行緊跟普農惠農政策,立足特色產業集群,2023年上半年累計投放農戶生產經營貸款0.84億元。
向“新”而動,構建全新生態
在時代發展浪潮中,如何以金融力量助力水城更出彩?
金融棋活,全盤皆活。近年來,建行聊城分行扎實落實聊城市委、市政府大力推進數字聊城建設的工作要求,加快創新步伐,全力以赴爭試點、爭支持,以新金融行動為聊城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增光添彩。
創新打造“三資平臺”。利用金融科技賦能鄉村治理,依托“三資平臺”創新創效,打造了”智慧村務平臺+農村產權交易平臺”,為廣大農村提供鄉村治理數字化管理工具。該行《依托“三資平臺”創新創效 打造縣域場景化經營新模式》獲得總行“三大戰略”優秀案例獎項,是山東省唯 -家獲得此獎項的分行。通過“三資平臺”創新項目搭建,東阿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已累計成交土地流轉、小微工程招標等采購項目355筆,成交畝數4186畝,總成交金額4535萬元,為村民批量辦理銀行卡1.5萬張,投放涉農貸款1515萬元,為村集體增收614.68萬元,為村集體節支44.53萬元。
創新推出“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項目。該行將創新“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項目作為“書記項目”,由黨委書記牽頭為茌平、冠縣、臨清三個縣市區創新搭建了“農業生產托管平臺”,提供“信貸產品包+農業生產托管”綜合化創新服務。當前,“農業生產托管“項目已托管土地面積達20萬余畝,入駐供應商56戶,入駐合作社等需求方9000戶,聯動發放涉農貸款4000萬元。帶動農民收入每戶增加1000元,農業增產35萬噸,真正實現農業生產降本增效。
向“民”而行,守護美好生活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城鎮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新市民背后牽動著數以億計的家庭。如何以優質金融服務助力新市民安居樂業,成為擺在金融機構面前的重要課題。
建設銀行聊城分行聞需而動,問需而行,密集送出一系列金融惠民“大禮包”讓新市民對生活的美好愿景變成現實圖景。6月2日,該行與聊城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聯合主辦“兩河明珠‘融心’先行”服務新市民金融推介暨公積金“鑫”E貸上線啟動會。會上,雙方聯合首創的公積金“鑫”E貸正式亮相,同時為新市民創業、租房買房、日常消費、裝修等剛性需求制定的《兩河明珠“融心”先行新市民金融服務產品手冊》正式發布,推出19類金融服務產品。
為增強網點服務的輻射力、影響力和價值創造力,該行著力打造“融心‘聊’亮”服務品牌,在城市“勞動者港灣”全市41個網點點亮溫情之光,讓平凡的勞動者擁有一處可以歇歇腳的港灣。基于多樣化需要,“勞動者港灣+”進一步融合適老服務、公益慈善、黨建文化等內容,讓建行溫度更加貼近生活。
而在農村,該行則緊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積極向上級行爭取涉農信貸資金,加大對農村集體經濟、新型農業主體和農戶的支持。今年前6個月,新增涉農貸款6.65億元,其中,農戶貸款新增6.59億元位居系統第二位。
該行還與聊城市委組織部共同攜手,推進“金融專員”機制建設。7月25日,在冠縣召開“鄉村振興金融專員先行縣”授牌儀式暨“黨建引領 金融賦能村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行動”動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