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渭南報道(記者 李文斌)9月14日渭南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李武毅介紹了創建省級關中文化生態保護區整體情況。市委宣傳部新聞發布與輿情信息科科長張紅紅主持發布會。
本報記者李文斌攝
李武毅介紹,創建省級關中文化生態保護區,將利用3年時間,由蒲城縣、大荔縣先行先試,統籌改革與創建,堅持項目支撐、機制創新、點面結合、全域創建,打造“一核三廊六區一庫”的關中文化生態保護區新格局。
“一核”:以黃河文化生態保護為核心,把渭南打造成體驗黃河文化的重要窗口,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游目的地,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示范區。
“三廊”:一是依托沿黃公路渭南段,建設以黨家村、司馬遷祠、洽川濕地、豐圖義倉、華山、潼關古城等為核心的黃河流域文化生態廊道;二是大力發展沿秦嶺北麓鄉村文化生態旅游,強化臨渭區、華州區、華陰市、潼關縣4個縣(市、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交流傳播,建設秦嶺北麓文化生態廊道;三是利用渭南境內華陰市、大荔縣、澄城縣、合陽縣、韓城市的魏長城遺址和秦長城遺址,建設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支撐的長城歷史文化廊道。
“六區”:一是建設阿宮腔、華陰老腔、華陰迷胡、華縣皮影戲、合陽提線木偶戲、合陽跳戲、同州梆子、渭南碗碗腔等傳統戲劇類國家級非遺項目的發源地和主要活動地的戲曲生態核心保護區;二是以華縣皮影雕刻、蒲城土織布、臨渭草編、富平石刻、澄城堯頭陶瓷等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的所在地的非遺生態核心保護區;三是以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以及名人故居所在地的文化遺址生態核心保護區;四是以富平縣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華州區渭華起義紀念館、永豐革命烈士陵園為核心的紅色文化生態核心保護區;五是少華山森林公園、洽川濕地公園、A級旅游景區等組成的自然生態核心保護區;六是以富平、蒲城、合陽、臨渭4個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示范縣為核心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一庫”:結合渭南獨特的“兩河一山”自然地理標識和“華夏文明之根”歷史文化標識,建設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代書院、民間傳說、古代詩詞歌賦、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名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籍目錄、傳統戲曲劇目劇本、紅色文化資源等10個兩河一山”特色文化數據庫。
渭南線上線下開展“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系列活動80余場,開展非遺進景區、進校園活動580余場次。聯合央視拍攝渭南非遺專題紀錄片《千古風華 筑夢渭南》(共3集)分別在央視、香港衛視等多家媒體平臺播出。華縣皮影戲、蒲城桿火等項目參加拍攝央視《非遺里的中國》,華陰老腔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喜民入選“2022中國年度非遺人物”,華山戲法榮獲第九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陜西賽區金獎,澄城面花、富平阿宮腔等6項渭南非遺文化亮相中亞峰會,向世界展示渭南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李武毅介紹,創建省級關中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渭南市貫徹落實中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舉措的渭南實踐。具體實施共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22年10月-2023年3月),完成蒲城縣、大荔縣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第二階段(2023年4月—2024年12月),完成韓城市、合陽縣、華陰市、潼關縣、臨渭區、華州區、富平縣、白水縣、澄城縣等九個縣(區、市)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第三階段(2025年1月-2025年12月),完成全市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整合工作。渭南將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在保護中傳承、在發展中創新,為建成黃河中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渭南新篇章貢獻文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