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國集團(G20)峰會邀請函激起印度可能更改國名為婆羅多(Bharat,或譯“巴拉特”)的傳言。”多家外媒6日報道稱,印度將于9日至10日舉辦G20峰會,在向各國領導人發出的晚宴邀請函中,印度總統穆爾穆被稱為“婆羅多總統”,這引起了莫迪政府計劃廢除“印度”這一“帶有殖民主義色彩”國名的廣泛猜測。
《華盛頓郵報》5日評論稱,邀請函使用“婆羅多總統”的說法是印度政府有意為之。據新德里電視臺6日報道,“婆羅多”一詞同樣出現在為外國代表準備的G20小冊子上,屆時,印度官員的身份證件上也將標注著“婆羅多-官方”字樣。文章稱,在接待美國總統拜登、英國首相蘇納克等主要國家領導人的活動上使用“婆羅多”,意味著對印度國名的“重大轉變”。
印度News 18網站引述消息人士的話稱,印人黨議員計劃在本月18日至22日舉行的議會特別會議期間提出一項有關優先使用“婆羅多”的決議。不過英國廣播公司說,印度政府是否在考慮正式更改國名尚未得到證實。
印度“TimesNowNews”網站介紹說,“婆羅多”是梵語詞匯,字面意思是“承載/攜帶”,實際意為“尋找光明/知識的人”。印度曾在歷史上被稱為“婆羅多”。“印度”這一名稱是在英國殖民時期確立的,在印人黨政界人士看來,它是“奴隸制的象征”。
新加坡《聯合早報》稱,在莫迪的領導下,印度政府近年來試圖消除殖民主義痕跡的進程愈演愈烈,比如將建于英國殖民時期、擁有近百年歷史的議會大廈改建為博物館等。印度教育部長普拉丹5日稱,使用“婆羅多”是反對殖民主義觀念的“重大聲明”,“這應該早點發生”。
美國《時代》周刊網站5日引述分析人士的話說,莫迪政府最近頻繁使用“婆羅多”一詞的部分動機在于“挖苦”反對黨陣營——為在明年大選中向印人黨發起挑戰,印度26個反對黨今年7月宣布組建“印度國家發展包容性聯盟”(縮寫為INDIA)。美聯社稱,自此,“印度與婆羅多之爭”逐漸升溫。
(來源: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