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經濟火車頭”德國陷入窘境。德國聯邦統計局8月30日發布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高于預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23年德國將是全球唯一出現萎縮的主要經濟體,受制裁沖擊的俄羅斯都被認為會實現增長。“德國之聲”報道稱,專家對目前德國經濟形勢的評估降至2020年8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德國企業對未來6個月的預期也越來越悲觀。英國媒體甚至以“歐洲病夫”來稱呼德國。8月29日,朔爾茨政府批準一項為期4年320億歐元(約合2535.12億元人民幣)的減稅計劃,但在多方看來,這遠遠不夠。
今年GDP增長將為-0.5%?
美國彭博社8月31日報道稱,德國和西班牙頑固的通脹讓歐洲央行保持警惕。此前一天,德國聯邦統計局公布的通脹數據顯示,該國8月CPI略有下降,與其他歐盟國家相比,德國本月CPI同比上漲6.4%(上月同比增長6.5%),高于經濟學家在路透社調查中預測的6.3%。
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表示,通脹仍未被擊敗,但她沒有透露歐洲央行下一步可能采取的動作。彭博社稱,德國的通脹數據既顯示出歐洲央行在控制物價增長方面的緩慢進展,也顯示出籠罩整個歐元區的悲觀情緒——歐元區經濟景氣指數已連續四個月下滑。
德國經濟研究所最新發布的經濟報告預測,今年全年德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將下降0.5%,2023年德國平均失業人數為258萬人,失業率將升至5.5%。德國聯邦統計局8月25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德國2023年第二季度GDP環比增速為0,經濟陷入停滯。今年一季度,德國經濟連續兩個季度環比下滑。
“如果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咳嗽,歐洲就會受到感冒的威脅。”德國《商務內幕》8月27日分析稱,德國經濟表現不好,除了通貨膨脹、能源危機和技術工人短缺等問題之外,德國國內還存在不滿的情緒。“德國現在是‘歐洲病夫’,而脫歐的英國在經濟增長上超過了歐盟巨人。”8月25日,英國《每日快報》的報道看上去有些幸災樂禍。該媒體網站所配的圖片上,德國總理朔爾茨滿面愁容。美國《福布斯》雜志則評論稱:“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德國經濟都一團糟。”
德國下薩克森州的企業家伯希爾說默克爾在任時,德國還處于“經濟奇跡2.0時代”,失業率是歐洲最低的國家之一。現在,德國已“墮落”為歐盟經濟增長率最低的國家。德國政府錯誤的能源政策致使能源成本高漲,他身邊不少中小企業因此破產,大企業和中型企業則紛紛跑到國外去投資。
“屋頂著火了”
知情人士對美國《華爾街日報》透露稱,在7月德國最大汽車制造商大眾汽車管理層的一次內部電話會議上,一位部門主管告訴同事,成本飆升、需求下降,再加上來自特斯拉和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等對手的競爭,他們正面臨“屋頂著火了”的窘境。該報8月30日報道稱,德國制造業產出和GDP自2018年以來一直停滯不前,這表明其經濟模式已“失去魔力”。
《華爾街日報》分析稱,德國對制造業和外貿的依賴使其特別容易受全球動蕩的影響,而現在,俄烏沖突、通貨膨脹、利率上漲等不利因素都令出口大國德國面臨著惡劣的外部經貿環境。
不斷惡化的國際形勢給德國造成的影響部分體現在能源方面。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助理李超表示,制造業是德國經濟的重要引擎,占GDP的20%以上,但同時,制造業是高耗能產業,長期居高不下的能源價格將給德國經濟帶來嚴重傷害。德國廢除核電的決策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經作出,但在如今能源短缺的背景下,負面影響非常明顯。李超認為,德國當前的“紅綠燈”聯合政府中,綠黨在能源和氣候政策上過于理想主義,導致德國的綠色政策較為激進,長期看很可能欲速則不達。綠色轉型的大方向是對的,但德國看上去應當緩步推進,而不是急于求成。
今年3月,德國知名企業、跨國工業氣體集團林德公司從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退市,轉而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作出這一決定的部分原因是德國金融監管的負擔日益加重。此外,林德集團表示,該公司不想再被認為是德國公司,這種關聯正在削弱公司對投資者的吸引力。
斯坦福大學研究員約弗稱,今天的德國正處于新一輪成功、停滯和改革壓力的循環之中,“德國會東山再起,但存在兩個頑疾:首先是未能將舊工業體系轉變為知識經濟,其次是能源政策不合理”。
如何重建3.6萬億歐元的經濟
“德國亟待解決的問題有很多,說‘百廢待興’也不為過:破敗不堪的基礎設施,進展遲緩的數字化進程,以及波及眾多行業的人才短缺等等,不一而足。難道德國真的成了‘歐洲病夫’嗎?”“德國之聲”感慨之余,提出一個問題:德國如何奮起直追?
英國路透社8月29日報道稱,德國政府暫停了爭吵,同意在4年內削減320億歐元的企業稅,以提振經濟。路透社稱,本月早些時候,德國的《增長機會法》因兩黨意見分歧而失敗。經濟學家認為,《增長機會法》的支持力度不足以推動經濟,減稅70億歐元與德國政府剛剛向英特爾等芯片制造商提供的數十億歐元補貼相比,“無法從結構上重建近3.6萬億歐元的經濟”。
李超分析稱,德國的刺激政策在短期內是有一定作用的,但由于整體經濟下行壓力大,補貼和刺激政策能否可持續是個問題。從長期來看,德國還是要推進經濟結構轉型,一方面不能過于依賴出口,不能過于依賴個別優勢產業,比如說汽車業、化工業等,而是要適度促進內需。另一方面,德國政府也需要推進數字化轉型,在創新上下功夫。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