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最大的“冰箱”在哪里?
答案是,南沙港。
受益于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與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資源的有效集聚,廣州南沙港憑借現有150多條外貿航線可通達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成為華南通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海運航線最多的港口之一。
“以泰國榴蓮為例,目前南沙港已開通泰國直航的榴蓮專線,在辦結通關手續后,水果集裝箱從南沙港區運至廣州江南果蔬批發市場最快只需要1.8個小時。”南沙港四期副總經理丁聯群告訴《金融時報》記者,南沙國際冷鏈項目與南沙港區的集裝箱作業碼頭形成了“港口+園區”冷鏈貨物集散模式,進口水果整體通關時效提升超過25%,南沙的冷鏈冷庫項目也因46萬噸的超大總體規劃庫容而享有了“亞洲最大‘冰箱’”的美譽。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廣東要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深化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做實,擺在重中之重。
可以看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4年多來,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加速推進——加強互聯互通,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擴大;優化產業結構,大灣區內“制造業當家”驅動創新發展;發揮比較優勢,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支撐作用日益凸顯……
無疑,暢通的融資渠道和良好的金融環境是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近日,《金融時報》記者赴廣東南沙、中山、橫琴等多地,就金融支持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展開深度調研。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中國銀行廣東分行扎實履行國有大行責任,堅持主題教育與業務發展兩手抓,堅決貫徹落實金融支持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要求,圍繞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重點領域,持續加強信貸投放力度。截至今年7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1.6萬億元,當年新增1778億元,增速12.4%,同比多增872億元。
賦能智慧港口
為外貿提質增效注入強勁動能
全自動化碼頭,是什么樣子的?
從高層建筑俯瞰,“忙碌的”南沙港四期碼頭盡收眼底,卻鮮少見到工作人員。“南沙港的高效率,靠的就是‘智慧’二字。”順著南沙港四期總經理助理蘇力軍所指的方向,記者看到,藍天白云間,高聳的紅色單小車岸橋格外醒目,它們整齊排列,正在有序地從IGV上抓取集裝箱。
“IGV指的是‘無人駕駛水平運輸智能導引車’,它們運用北斗導航,可自動行駛到作業區與岸橋進行交互,IGV到位后,岸橋可實現對IGV的全自動抓放箱。”據蘇力軍介紹,IGV運用智能路徑規劃和交通控制算法,不僅能夠實現車輛之間的自動避讓,還能動態選擇最優路徑。“這是由任務的優先級決定的,可以極大地提高碼頭裝卸效率。”蘇力軍說。
據介紹,南沙港四期項目是我國首例由國內科技力量聯手打造的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也是全球首個江海鐵多式聯運全自動化碼頭。
智慧港口建設不僅為南沙的蛻變插上“翅膀”,更為我國外貿高質量發展增強動能。一年前,國務院印發《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賦予南沙“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的新使命。一年來,政策正在轉化成項目,藍圖已顯露實物雛形。
眼下,全球前20名班輪公司均在南沙開辟航線,是華南地區通往“一帶一路”沿線海運航線最多的港口之一。南沙港年水上運輸貨運周轉量居全國第二,約占全國近五分之一,是全國最大的車厘子、榴蓮口岸。
而這背后,離不開金融引擎的強力驅動。“南沙港四期項目立項批復總投入66.96億元,資本金比例為30%,剩余70%通過銀行貸款解決。中國銀行給了我們極大的支持。”據丁聯群介紹,早在2017年,二者的業務合作便開始了。
“我行前期為廣州南沙港四期項目批復10億元授信總量,2022年為其增額至16億元授信總量,專項用于支持廣州南沙港四期項目建設。截至今年6月末,中行南沙分行累計為該項目發放授信合計11.2億元。”中行廣州分行公司金融部高級經理袁浩告訴記者。
外貿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一直以來,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外貿的“溫度計”。除了通過長期支持大型基礎設施建設賦能外貿發展之外,中國銀行廣東分行在今年創新舉措,聯合中行澳門分行及兩地跨境電商龍頭企業,通過舉辦“惠如愿·小微外貿薈”活動,吸引了近80家粵澳兩地企業參會,不僅促成15家粵澳企業達成初步業務合作意向,并與超40家廣東省內外貿企業達成授信意向超兩億元,充分發揮了兩地中行在粵澳兩地的信用共建優勢,助力大灣區外貿高質量發展。
合作廣泛而深入
高端制造與綠色低碳緊密結合
萬頃碧波間,一臺臺百米高的白色風機迎風轉動,好似“海上精靈”變魔術一般,將陣陣海風轉化為清潔電能,送往千家萬戶,點亮城市的每個角落。
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在廣東沿海地區,這樣的海上風電項目遍地開花。雖然我國海上風電起步較晚,但發展迅猛,目前已進入規模化開發階段。截至去年底,我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已超3000萬千瓦,連續兩年位居全球首位。
“我們的產品遠銷意大利、巴基斯坦、越南、印度、日本、保加利亞等全球各地。在國內,明陽投運遍布全國700多個風力發電場項目。”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以下簡稱“明陽集團”)副總裁樊元峰告訴記者。
據了解,明陽集團是廣東省高端制造及新能源領域的典型代表,在風電、光伏、儲能、氫能等多領域皆有布局。
走進明陽集團展示廳,一塊巨大的電子顯示屏上,各種數據實時跳動變化,這是明陽集團自主研發的“數字地球”,記錄著集團在全球范圍內布設的每一臺風電機組所在地的氣象情況、風速以及海洋牧場的水溫、流速等。
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是,近年來,大灣區高端制造與綠色低碳緊密掛鉤,發展新能源成為廣東省立足“制造業當家”強省戰略的重要發力點,對金融業提出“深入實施‘金融+高端制造’工程”的要求。由此,海上風機設備成為需要金融支持的高端制造業“熱土”之一。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銀行廣東分行在對公授信、存款結算及個人金融等方面與明陽集團展開了廣泛的合作。近期,中國銀行廣東分行為明陽智能未來海上及陸上風力發電項目建設,核定超100億元的集團授信規模,應用于包括廣東陽江沙扒300MW海上風電項目、海南東方1500MW海上風電項目等清潔能源發電項目。
“風能發電是個典型的資金密集型行業。因此,相關企業是否能發展得好與銀行的信貸支持息息相關。”樊元峰告訴記者,不同于其他普通貨物“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貿易模式,風機整機廠商的銷售款是按工程進度來結算的,收款周期平均長達6年至7年。
“但是,風機整機制造廠商對產業鏈上其他企業付款是不可能拖這么長時間的,這就特別需要銀行對資金鏈的支撐。”樊元峰坦言,隨著業務規模越來越大,應收賬款的規模也水漲船高,對銀行的授信量和長期支持有很大的需求。
中國銀行中山分行客戶經理告訴記者,自1996年與明陽集團建立合作關系以來,二者有著太多的合作故事。截至目前,中行與明陽集團的授信合作規模近20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中國銀行廣東分行專門推出“惠制造”制造業客群專屬授信服務方案。截至7月末,全省實現“惠制造”普惠客戶批復授信超76億元,有力地支持了廣東省“制造業當家”政策的落地。
創新驅動發展
營造大灣區科技金融生態圈
走進中國銀行橫琴中醫藥產業園支行營業網點,布放著靈芝、夏枯草、冬蟲夏草等中草藥的展示墻格外引人注目。一看,就讓人意識到這是個以中醫藥為特色的支行網點。
“我們的特色不僅在于中醫藥,更在于科技金融。”該支行行長郭立先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該行的業務特色優勢就在于用科技金融賦能中醫藥創新發展。
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重要目標之一。截至2023年5月,大灣區已建成34家國家級和71家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可以看到,隨著創新要素加速流動,大灣區正在成為崛起的全球創新增長極。
在中醫藥領域,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圍繞“一載體、一平臺”的發展定位,即推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的重要載體和推進中醫藥產業化、現代化、“走出去”的重要平臺開展工作,正在努力將自身打造成為具有鮮明澳門特色和中醫藥特色的國際化、高水平醫療健康產業園。今年6月2日,正式開業的中國銀行橫琴中醫藥產業園支行,是該產業園內唯一的銀行網點。
“目前,支行已跟園區內的53家企業建立了業務聯系,占園區企業總數的56%,已為14家企業提供貸款支持,總批復金額1.75億元。”郭立先介紹說。
作為廣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盈科瑞(橫琴)藥物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盈科瑞”)專注于中藥創新藥物、中藥經典名方、中藥新型制劑的自主研發,并致力于解決中醫藥行業研發和產業化的瓶頸問題,促進中醫藥科技成果的轉化。“中國銀行一直與盈科瑞保持良好而密切的合作關系。”該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為有效解決科創企業特別是科創中小微企業因輕資產、風險高而出現的融資難問題,中國銀行于今年3月與國家科技部合作,共同打造“創新積分貸”,面向創新能力強、成長潛力大的科技企業,改變商業銀行傳統風控理念,幫助企業解決“輕資產、難抵押”問題,科技金融服務精準性和有效性得到持續突破。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中國銀行廣東分行科技金融貸款余額1914億元,較年初新增401億元,增速27%。
此外,中國銀行廣東分行建立“科技支行+政銀風險分擔+投貸聯動”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全轄已設立30家科技支行,其中24家遍布大灣區各市,有力地支持了大灣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科創企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