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9日簽署行政令,宣布設立對外投資審查機制,限制美國主體投資中國半導體和微電子、量子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領域。這三個領域被認為是“中美科技競爭的核心內容”。根據規定,美國財政部將制定相關細則,明年正式實施。《日本經濟新聞》稱,作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美國對資本流動進行管制實屬罕見。這意味著美國的對華限制將不僅局限于商品,還擴展至資金流動。10日上午,中國商務部和外交部發言人相繼表態,對美方執意出臺對華投資限制措施強烈不滿、堅決反對,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中方將保留采取措施的權利。”在美國國內,這一行政令引起褒貶不一的評價。《華爾街日報》評論說,美國政府試圖切斷中國初創企業資金來源的努力不會成功,但全球科技生態系統走向割裂似乎越來越不可避免。此外,美方一邊聲稱無意遏制中國經濟發展,一邊對中美經濟交往施加種種限制,引發各界擔憂。美國哈德遜研究所專家萊利·沃特斯9日表示,這個夏天不會平靜。
中國外交部、商務部發言人第一時間表態
美方的決定在當地時間9日下午宣布。拜登簽署的行政令稱:“我發現有關國家正在制定全面的長期戰略,指導、促進或以其他方式支持敏感技術和產品的發展,”“這些國家在半導體和微電子、量子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方面的快速進步,大大增強了它們開展威脅美國國家安全活動的能力。”
有媒體注意到,拜登簽署的行政令僅說“特定關注國家”,不過附件和他寫給參眾兩院議長的信中都明確稱,限制令針對中國內地及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
白宮9日發布新聞稿稱,拜登授權財政部長監管美國對特定國家某些領域的投資;該計劃以“小院子、高圍欄”的方式補充了美國現有的出口管制和入境審查工具。財政部同日發布擬議規則制定預先通知,征求各界意見。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根據新規,從明年開始美國主體將被禁止投資于開發先進半導體和量子計算機的中國公司,在華經商的主體需要向美國政府通報對中國人工智能和其他類型半導體的直接投資。路透社稱,該命令不具回溯效力,僅針對未來投資。
美國輿論從多個角度解讀政府此舉的意圖。《紐約時報》稱,拜登政府9日通過書面材料和匿名助手介紹這一行動,顯示其“不愿激怒中國”。美官員稱,總統的命令是在對華關系中“去風險”努力的一部分,但不是要與中國“脫鉤”。
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媒體的報道,拜登政府官員9日在簡報會上的說辭還包括:這是一項“國家安全行動”,而不是經濟行動;美方的目標不是損害中國經濟,而是限制美國資本幫助中國發展軍事力量。一名官員還聲稱,美方新規的一個關鍵目的是限制中國獲得“無形資產”,例如技術知識或與美國專家的關系,這些資產通常伴隨著風險投資或私募股權公司的投資。“中國不需要我們的錢。他們是凈資本輸出國,他們缺乏的是專業知識。我們要阻止的不是資金流入中國。”該官員稱。
中國商務部發言人10日表示,美方限制本國企業對外投資,打著“去風險”的幌子在投資領域搞“脫鉤斷鏈”,嚴重背離美方一貫提倡的市場經濟和公平競爭原則,影響企業正常經營決策,破壞國際經貿秩序,嚴重擾亂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外交部發言人表示,美方的真實目的是剝奪中國發展權利,維護一己霸權私利,是赤裸裸的經濟脅迫和科技霸凌。
“華盛頓不應該限制我們的投資自由”
拜登限制對華投資行政令在其國內引起褒貶不一的評價。美國國會的一些民主黨人自然會叫好,而共和黨人則批評其“太遲”“弱于之前流傳的版本”或“漏洞百出”“簡直可笑”。曾在奧巴馬政府工作的美國投資家史蒂文·拉特納稱:“這只是政治符號而已。中國資本充裕,美國禁止投資起不到任何作用。”
《紐約時報》稱,在華盛頓,反對中國是兩黨達成一致的少數領域之一,對拜登行政令唯一的警示聲音來自商界。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9日發表聲明說:“我們希望最終規則允許美國芯片公司在公平的環境中競爭,并進入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主要市場,以提升美國半導體行業的長期實力和超越全球競爭對手的創新能力。”
CNN稱,管理著超過40億美元資金的硅谷風險投資公司DCM是中國初創企業最活躍的美國投資者之一。該公司9日表示,新行政令將改變其投資方式和結構。硅谷另一家風投公司的合伙人伊迪絲·楊告訴CNN,美方的新規不僅對中國初創企業是重大打擊,對風投行業也是重大打擊。她表示,新令表明華盛頓“正在試圖將美國和中國的風險投資‘脫鉤’”,“這簡直太過分了,華盛頓不應該限制我們的投資自由”。
“拜登的對華投資限制不會摧毀中國風投市場”,《華爾街日報》10日以此為題發文稱,美方此舉不會立即產生巨大的實際影響,因為不管美國怎樣,中國政府很可能更傾向于國內資本在此類戰略領域發揮主導作用。“還有一個關鍵點是,在美國公司撤出之際,中國的風投公司、或許還有其他全球風投公司會繼續入場。在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等戰略領域,中國政府對此求之不得。”報道特別提到,中國內地股市基本沒有受到美國行政令的影響。
彭博社10日稱,美國一些投資者謹慎慶祝其游說反對擴大對華投資限制的努力取得了“勝利”,但鑒于行政令的范圍日后可能擴大,此舉將產生寒蟬效應。國際咨詢公司Teneo的董事總經理吳佳柏告訴《紐約時報》,“(美國的)政客們越來越多地將企業在中國的投資視為一種與外敵勾結的形式,即使不存在違法行為的指控。”
“這個夏天不會平靜”
美國盟友是否會跟隨,是另一個問題。《華爾街日報》稱,美國已要求歐洲和亞洲盟友采取類似措施限制對華投資,防止美國企業輕而易舉地借道倫敦或東京等地繞道投資中國。英國《金融時報》10日稱,美國官員表示,希望一旦華盛頓帶頭,一些國家就會采取行動。但即使是一些親密盟友似乎也猶豫不決。這些國家擔心美國的舉動太過分,在某些情況下還受限于國內法律。日本官員私下明確表示,東京無意修改有關對外投資的立法。歐盟委員會發言人10日稱,該委員會正與美國政府保持密切聯系,并將分析此項行政令。
白宮9日宣布這一行政令時,拜登正在美國各地開展選舉活動。法新社稱,拜登將復蘇美國制造業和贏得與中國的競爭,作為自己2024年總統大選的主要賣點。
“拜登升級與中國的貿易戰。”雅虎新聞網9日稱,美國政府正在擴大“國家安全利益”定義,以控制企業和個人的私人交易。CNN稱,當被問及中國可能對拜登的行政令采取報復行動時,白宮官員們表示,美國與中方的對話一直是直接而謹慎的,“這并不是我們與中國的經濟關系發生某種階躍變化”。
美聯社評論稱,美中兩國日益陷入一場價值觀相沖突的地緣政治之爭。過去幾個月來,美國在對華外交上表現出了一定的緩和趨勢。美國務卿布林肯、財政部長耶倫、氣候特使克里相繼訪問中國,商務部長雷蒙多也計劃近期訪華。但9日出臺的行政命令再次顯現出了美國將中國視作對手的一面。
“脫鉤仍在繼續”,美國地緣政治專家查卡洛娃這樣評論拜登的行政令。哈德遜研究所日本項目副主任萊利·沃特斯在社交平臺X(原推特)上發文說:“一個平靜的夏天?我看不是。”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