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茫曲鎮江當村,干凈的村道兩旁是廣袤的田野,農田里的飼草玉米長勢正旺。沿著村道前行,走進江當村黨群服務中心的大門,寬敞的文化廣場、齊全的健身器材和幾臺大型農機設備映入眼簾。江當村日益完善的基礎設施與村民們奔向美好生活的拼搏趕超精神是鄉村振興的真實寫照。
建設銀行董事長田國立多次提出要“努力下沉服務重心,將金融‘活水’精準滴灌到廣袤的農村”。作為建設銀行青海省分行鄉村振興聯點幫扶村,短短數年間,江當村舊貌換新顏,村民們說:“多虧了黨的好政策,多虧了建行的幫扶,才有了我們現在的好日子!”
敢想敢做 幫扶資金撬動百萬產值
“老馬!”聽到這熟悉的聲音,雙目失明的江當村村民馬木亥買立即從沙發上站了起來,驚喜地說:“哎呦,郭書記來了。”
2017年8月,中國建設銀行青海省分行的郭映東被派駐到江當村任第一書記。2021年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郭映東也為他的駐村工作畫上了圓滿的句號。返回工作崗位的郭映東心里依然放不下4年朝夕相處的鄉親,每隔一段時間便驅車200多公里,回村看看。村民們看到他,都會熱情地喊一聲“郭書記”,邀請他到家里坐坐。
江當村是一個以農為主、農牧結合的行政村,這里平均海拔在3000米左右,種植結構相對單一。
“青稞、燕麥及油菜是江當村的主要農作物,一年下來每畝收益不足300元。”“一定要做些有意義的事情,讓江當村有所改變。”初到江當村的郭映東時常和建行扶貧工作隊的隊員考量研究,要為江當村做點什么。
從何處著手,做什么呢?經過考察調研,建行扶貧工作隊決定先從優化種植產業結構著手,發展青貯玉米種植。海拔3000米的江當村適合種植玉米嗎?建行扶貧工作隊決定試一試。
2018年春季,他們租賃了村民的一小塊農田,買來種子、薄膜、化肥,自己動手,起壟覆膜,按照視頻教程,一步一步學著做。這一切村民看在眼里,剛開始有的村民看到后還會嘀咕:“城里來的人胡整呢!江當村不可能種出玉米。”
隨著青貯玉米試種成功,不僅讓村民有了新的認識,也讓種子公司驚訝,派人實地查看調研。
后來,江當村開始以村集體為主體,承包村民土地推廣種植玉米,第一年一畝能產4噸青貯玉米,按照一噸500元的價格算,一畝地至少有1500元的收益,這收益是以前的幾倍。
“現在,村里人不愿意將土地流轉了,都想自己種青貯玉米。去年,建行出資21萬元給我們買種子、買地膜、買化肥,出播種費,全村種植了31.7公頃玉米,產值達到100萬元。”“從1畝到近500畝,青貯玉米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已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江當村黨支部書記冶學明說。
用心用情 產業養殖規模破萬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用金點子鼓起錢袋子,村民們才能過上好日子。
青貯玉米的種植為江當村的牛羊養殖提供了優質的飼草,牛羊產業壯大,隨之村民的錢袋子也鼓了起來。
從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到現在家里有十幾頭肉牛,生活幸福,村民魏桂花喜不自禁:“不愁沒資金、沒技術、沒飼草,國家的好政策和建設銀行的幫扶讓我們有了盼頭。”
魏桂花對美好生活的盼頭,還要從3頭牛和種植青貯玉米說起。脫貧攻堅期間,魏桂花家領取了當地政府和建設銀行購買的3頭小牛犢,同時隨著青貯玉米種植的推廣,經過幾年的發展,現在家里已經有了16頭牛。
“去年和今年,家里都種了6畝多的飼草玉米,一年下來不僅家里養的牛夠吃,還有多余的飼草賣給村里的養殖大戶。”魏桂花說。
有了飼料和發展資金的助力,江當村其他村民家的牛羊養殖數量也和魏桂花家一樣成倍增長。現任江當村駐村第一書記張世奎告訴記者:“從2021年開始,全村72公頃耕地,種植青貯玉米的接近一半,提高土地附加值的同時,降低了養殖成本,江當村種養殖結構調整成功突圍,正逐步形成種植、養殖協同發展的良性循環。”
“今年我們家種了5畝玉米,養了100多只羊。”“我們家10畝,打算全賣了。”“種玉米后養牛的成本就下來了。”……村文化廣場的小涼亭中,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和記者聊起了種植、養殖循環發展帶來的好處,村民們把建行的幫扶之情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建行人對我們的幫扶處處能看到,家里有建行發的家用醫藥箱、送的米面油、補助修建的新廁所。家外能看到建行出資修繕的村廣場、青貯池、文化墻、太陽能節能路燈,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建行人的身影。”魏桂花說。
貴南縣茫曲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海買說,建行青海省分行的各級行領導每年多次到村調研指導,慰問村民,自上而下為江當村謀劃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并派駐了一批又一批能干事、肯干事、會干事的駐村隊伍。就青貯玉米這一項,不僅帶動了江當村,也帶動了茫曲鎮其他村的種植業及牛羊養殖產業。
黨建+金融 奏響強村富民協奏曲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主心骨,振興鄉村必須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張世奎說,從2022年開始,駐村工作隊確立了“抓實黨建引領、發展特色產業”的發展思路。依托兩個基點,促進兩項突破,實現3個目標:即以黨建+金融幫扶為基點,促進產業發展和鄉村治理有新突破,實現村集體收入突破百萬元、農戶可支配收入增加、村容村貌得到進一步改觀,形成了江當村獨具特色的新亮點。
江當村馬木亥買家,干凈整潔的庭院花團錦簇,他說,原來想擴大養殖規模但缺少資金,現在通過建行的“青農裕貸”,家里養了15頭牛。“黨建+金融”服務,最大的受益者是江當村的養殖戶和種植戶,在村民最需要資金的時候,建行便捷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加快了江當人實現夢想的腳步。
“現在村民搞養殖業不再是小規模、零散養殖,基本是規模化發展,這樣就需要更多的資金,只要有村民找到村委會,我們就會及時與建行溝通,建行的工作人員就會主動上門服務。”冶學明說。
產業化、規模化的養殖不但可以實現增收致富,更能有效帶動周邊老百姓養殖業的發展。張世奎介紹,近年來,建行一任又一任駐村工作隊積極發揮黨組織引領作用,推動“黨建+金融”模式,數據顯示,江當村工作隊協同建行海南州分行,向農民發放“青農裕貸”低息貸款近1000萬元,為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備足金融“活水”。
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建行人通過“黨建+金融”模式,村級紅色堡壘進一步加強,黨員“三亮三評”活動不僅亮出了黨員的先鋒引領作用,也帶動了其他村民增收。同時,為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張世奎將農業專家、養殖能手請進村,培養產業帶頭人,組織鄉村振興專家服務團,指導農牧民生產。
在江當村,提起“建行”兩個字,幾乎人人會豎起大拇指。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建行人從“輸血”式幫扶到“造血”式致富,付出了巨大心血也收獲滿滿。
七年來,在建行青海省分行黨委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駐村工作隊拿出只爭朝夕的干勁,帶領江當村走出了一條特色振興之路;立足現在,鄉村振興治理成效轉化成人民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展望未來,江當村還將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的韌勁,在鄉村振興中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