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鄉村建設工作深入開展,合陽縣新池鎮北順村美麗鄉村建設已初具雛形,但如何帶領村里壯大集體經濟、提升村民收入,成為干部操心的大事。
北順村黨支部書記李懷國就如何建立鄉村共富機制向合陽縣“紅色助力團”頭雁小組“點單”。
頭雁小組“接單”后,和村“兩委”干部多次討論,對村干部進行帶富能力專題培訓。在頭雁小組和村“兩委”干部的謀劃推進下,北順村進一步擴大社區服裝廠規模,解決了村里剩余勞動力問題,同時促使村集體經濟增收。目前服裝廠可容納員工50人,人均月工資3000元。
為了充分發揮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到村任職選調生、農業技術推廣人才等群體中的黨員“尖兵”作用,將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今年以來,渭南市在各縣(市、區)組建“紅色助力團”,把各方資源力量整合成“一股繩”,助力鄉村振興。
資源共享 難題共解
“通過‘紅色助力團’這一平臺,我能夠與其他村干部互通信息、共享資源,更好開展工作。”6月28日,渭南市紀委監委派駐澄城縣韋莊鎮東白龍村第一書記許辰君說。
東白龍村產業園建成一座氣調庫,但因沒有配套設施無法運營。通過“紅色助力團”,許辰君與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駐和家樓村第一書記姚敏成交流,通過姚敏成的協調推薦,許辰君為東白龍村申請到35萬元的大唐援建項目,氣調庫配套設施問題得以解決。
今年,澄城縣開展櫻桃營銷季活動。許辰君組織韋莊鎮的村干部共同策劃、拍攝了宣傳短視頻《詩詞話櫻桃》,在村民群眾中和各媒體平臺廣泛轉發,起到良好宣傳效果。
“大家一起把力量凝聚起來,發揮了‘1+1>2’的作用。”許辰君說。
資源共享、同題共答,在組建“紅色助力團”過程中,渭南市統籌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到村任職選調生、農業技術推廣人才等干部、人才資源,以其中的黨員為重點,構建黨建引領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工作“共同體”,促進農業農村發展、集體經濟壯大、農民群眾致富。
供需對接 優勢互補
“對于短視頻、直播電商,之前我們是門外漢,躍躍欲試,但沒方法、沒技巧,屢屢碰壁,在‘紅色助力團’幫助下,這才入了門。”渭南市臨渭區藺店鎮李十三村村委會副主任李新超說。
李新超創新生產出一款蜂蜜產品,本來想通過電商推廣,但因沒有掌握流量密碼,愿望難以變成現實。聽說區上有了“紅色助力團”,專門為大家破解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中遇到的難題,李新超第一時間申報了“需求單”。
4月24日上午,臨渭區電商直播孵化基地負責人肖西鋒在“紅色助力團”的邀請下,深入李十三村,為50余名學員進行了電商直播理論、實操、應用和技能培訓,并為李十三村電商團隊的發展出謀劃策,讓大家直呼“解渴”。
根據工作需要和人員特長,各縣(市、區)在成立“紅色助力團”后,組建頭雁、產業、培訓、營銷4個功能小組。
其中,頭雁小組針對村級黨組織在引領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工作中存在的書記能力不強、黨員作用不突出等普遍性問題,提出建設性建議和解決辦法;培訓小組根據“三農”發展需求制定培訓計劃,面向村民定期舉辦產業、技術、市場等理論培訓班,邀請農業專家開展專題講座;產業小組為農村產業發展提供方向、搭建村企合作橋梁;營銷小組幫助鎮村各類電商平臺開設賬號、網店,提供政策咨詢和技術幫助。鎮村圍繞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進行“點單”,各功能小組“接單”后,積極協調幫助解決。
探索創新 示范推廣
同樣的技術指導,有的村民種葡萄賺了錢,一畝地賣出五六萬元,有的村民沒有賺到錢,一畝地兩萬元都賣不到。
同樣的產業,差距怎么這么大呢?合陽縣新池鎮給“紅色助力團”產業小組提出了問題。
產業小組的成員對全縣的葡萄產業進行了全面深入調研,發現核心問題不是缺技術,而是缺落實,不是缺好品種,而是缺好的管理模式。
為了解決農業技術管理體系問題,產業小組和培訓小組選定了南溝社區作為實驗示范點。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派駐新池鎮南溝社區第一書記張華海也是產業小組的一員。他積極對接派駐單位,邀請西農大時春喜和張宗勤兩位教授為園區制定了全年葡萄病蟲害綠色防控體系,構建了防病、控蟲、營養“三位一體”栽培模式。
為了解決執行力的問題,張華海探索創新“蛛網式管理模式”,由張宗勤手把手指導10個示范戶,10個示范戶再負責10—20戶普通種植戶的技術指導和執行監督,讓技術真正落實落地。年底,村集體向10個示范戶發放獎金進行鼓勵。
雖然今年雨水比往年多,氣溫較低,但在兩位專家教授的指導下,目前南溝社區葡萄生長情況良好,陽光玫瑰葡萄預測畝產量在2250公斤以上。
在“組團式”服務過程中,各功能小組主動進村調研,找準問題短板,探索創新模式方法,積極開展示范推廣,讓好經驗在更多鎮村開花結果。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紅色助力團’打破過去人才在各鄉村各領域單打獨斗、各自為戰的局面,把人才優勢更好發揮出來。”渭南市委組織部副部長胡海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