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渭南報道(記者 李文斌)近日,渭南市委宣傳部召開“二十大精神在東秦”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市發改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高莉回答了城市金融報記者關于“渭南市當前經濟運行總體情況如何,下一步在穩經濟方面將采取哪些舉措?”的提問。市委宣傳部新聞發布與輿情信息科科長張紅紅主持發布會。
今年以來,全市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堅決落實中省決策部署,搶抓經濟恢復窗口期、機遇期,抓實落細市委六屆四次全會和市“兩會”任務安排,以落實全省“三個年”活動為抓手,穩字當頭、進上發力,全力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一季度生產總值完成452.87億元,同比增長2.6%,全市經濟呈現平穩恢復、持續回升良好態勢,總體實現“開門穩”。
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平穩恢復。農業穩定增長,農業增加值增長4.4%,高于全省0.3個百分點,在全省10個設區市排名第3位。工業穩步回升,規上工業增加值下降1.2%,降幅較1-2月收窄0.4個百分點,排全省第7位、較上月前進1位。消費明顯回暖,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7%,增速高于全國全省4.9和0.6個百分點,居全省第一方陣、排全省第3位。一季度接待國內旅游人數1885萬人次、增長 94 %,旅游綜合收入97 億元、增長87%。
二是穩中有進。投資扭負為正,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7%,增速高于全國1.6個百分點,較1-2月回升2.1個百分點,較上年加快了14.5百分點,扭轉了去年持續下滑的被動局面。工業投資增長5%,較上月回升19.4個百分點。基礎設施投資增長11.7%,保持兩位數增長。項目推進加快,截止4月底,500個市級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466.8億元,占年度計劃38.9%,超序時進度5.6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加快6.4個百分點。建筑業增勢迅猛,建筑業產值增長13.7%,高于全省3.2個百分點,居全省首位。
三是預期向好。財政金融運行平穩,財政收入完成27.65億元,占年度預算28.38%,超序時進度3.38個百分點。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3785.36億元,增長12.7%;貸款余額1872.9億元,增長13.2%。就業收入總體穩定,全市累計新增城鎮就業1.22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4.2萬人)29%,高于去年同期6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0164元和4127元,分別增長5%和8%。先行指標走勢向好,工業用電量扭負轉正,工業用電量增長15.5%,較上月回升16.6個百分點;公路客貨運量穩步回升,旅客周轉量、貨物周轉量增長103.8%和6%,貨物周轉量較上月回升2.1個百分點。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落實中省經濟工作決策部署,緊盯全年目標任務,抓住經濟恢復關鍵期,更加注重把握做好經濟工作的主動權、注重站位西渭協同融合發展謀事創業、注重以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組織經濟工作、注重堅持問題導向和底線思維推進工作,扎實推進“三個年”活動走深走實,全力以赴穩工業、擴投資、旺消費,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加快推動經濟持續整體好轉,奮力實現上半年“雙過半”,全力確保全年目標順利完成。
重點抓好六方面突破:
一是在抓調度、落政策上發力突破。聚焦穩經濟、扎實開展“三個年”活動等重點任務,專班運作、定期調度,確保各項工作任務落實落細。精準落實落細中省市穩經濟各項政策措施,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二是在抓工業、提增量上發力突破。持續挖掘工業存量,用足用好各類支持政策,“一企一策”做好企業紓困幫扶,鼓勵龍鋼等骨干企業多產多銷。加大工業增量培育,加快推進35個技改項目和200個工業倍增計劃項目建設,力促馭騰實業、迪博電子等32個項目建成投產,確保工業穩定增長。
三是在抓項目、擴投資上發力突破。突出抓好高質量項目推進年活動,堅持“一月一開工、一縣一主場”, 確保二季度市級重點新開工項目達到80%,三季度全部開工,上半年完成投資650億元、全年完成投資1200億元以上。狠抓領導干部帶頭招商、產業鏈招商,全年落實到位資金1680億元。
四是在抓文旅、旺消費上發力突破。落實促消費三年行動方案,加快剩余500多萬元消費券發放進度,辦好秦樂購消費促進年等系列活動,推進縣域商業體系建設,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大力實施“引客入渭”, 大力開展線上線下文旅活動、精品線路宣傳推廣,加快華山景區公募REITs發行進度,促進文旅消費。
五是在抓改革、促開放上發力突破。突出抓好營商環境突破年活動,扎實開展“雙包一解”活動。落實大力服務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10條措施,抓好民營企業梯度培育。加快陜西移動新數智樞紐中心等項目建設,培育壯大數字經濟規模。加快西延高鐵富平段、渭南國際物流港等項目建設,推進西渭協同融合發展。
六是在抓民生、補短板上發力突破。落實落細中省市穩就業政策,強化就業指導培訓,加快零工市場和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加快13所中小學幼兒園、“兩院一中心”建設進度,加大公共服務供給。全面排查整改各類風險隱患,扎實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堅決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全力營造良好經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