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華盛頓郵報》7日報道,印度比哈爾邦開展的“種姓調查”被該邦高等法院下令暫停公布第一階段結果,因為此舉可能“顛覆印度民主”。按原計劃,種姓調查應于5月15日完成,目前該調查處于暫停狀態。《華盛頓郵報》稱,起源于印度教的種姓調查已占據印度政治的中心舞臺,因為這種嚴格的社會分層制度“可以改變國家的民主政治,它可能使得執政的印度人民黨陷入困境:種姓認同度的增加可能削弱其在選舉中的領先地位”。
《華盛頓郵報》稱,在1931年英國主導的印度全國人口普查后,印度停止了除最低種姓之外的所有種姓類別的統計。但從2011年開始,印度部分地區又重新開始廣泛收集種姓信息。據新德里電視臺(NDTV)報道,自今年1月初,印度比哈爾邦在開展人口信息普查時加入了有關種姓的調查問題。
《印度時報》8日報道稱,支持開展種姓調查的主要是印度國大黨的成員,反對者則主要來自執政黨印度人民黨。支持者認為,掌握民眾的種姓背景可以幫助大家了解不同種姓在各行業的地位,政府可以為被視為“低種姓”的弱勢群體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而反對者認為,這項調查會掀起不同族群和階層之間的矛盾。《華盛頓郵報》援引印度國會議員杰哈的話稱,印度人民黨希望用模糊的“印度人”身份贏取民眾的支持,但這個身份下的各群體之間卻有著明顯的貧富、等級之分。
此外,種姓調查還引發了法律方面的爭議。《新印度快報》8日稱,根據印度有關法規,只有中央政府才有權進行挨家挨戶、大規模的上門人口普查,比哈爾邦此舉不符合法律程序。但支持者援引相關法律條文稱,種姓調查只是收集社會和經濟等特定數據,各邦有權自行開展。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