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國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于開展中國文物主題游徑建設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就開展中國文物主題游徑建設工作進行部署,明確“十四五”時期將試點建設3至5條中國文物主題游徑。
《通知》明確,文物主題游徑是以不可移動文物為主干,以特定主題為主線,有機關聯、串珠成鏈,集中展示專題歷史文化的文化遺產旅游線路。建設文物主題游徑,有利于文物保護與利用,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更好活起來;有利于文物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增益旅游歷史文化底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
《通知》指出,文物主題游徑的資源對象以不可移動文物為主體,涵蓋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等文物類型。圍繞文物游徑主題,可串聯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傳統村落,可包括農業遺產、工業遺產、老字號、水利遺產、風景名勝區、自然景觀,可納入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美術館、劇場、文化館、非遺館等文化場館。
《通知》指出,文物主題游徑分為中國文物主題游徑、區域性文物主題游徑和縣域文物主題游徑。中國文物主題游徑與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國家重大戰略相銜接,主題具有國家意義、民族代表性,重在增強中華文化民族向心力、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區域性文物主題游徑以區域重要戰略、重大工程或跨省域重要山川、道路為依托,重在彰顯區域歷史文化特征,凝練區域文化遺產旅游標識品牌??h域文物主題游徑以縣域為基本單元,重在關聯各級各類文物和文化遺產資源,激活低級別不可移動文物,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與旅游需求。鼓勵省域、市域、縣域間加強合作聯動、攜手探索創新。
針對建設文物主題游徑工作,《通知》明確五方面任務:一是挖掘凝練游徑主題。主題是游徑的主線,要系統梳理文物和文化遺產資源,歸納歷史發展脈絡、重要事件人物、鄉土文化特色、物質文化特征,根據文物價值內涵,凝練主題,形成關聯??梢蚵烦蓮?,以歷史路網、水陸通道、香道茶路為徑,串聯水鄉古鎮、橋涵碼頭、驛站會館、關隘倉廩,走入山水勝跡,重現古道風采。可因時成徑,以同一時期文物古跡、考古遺址、革命舊址為徑,感知特定階段文明進程、歷史場景??梢蛭锍蓮?,以文物建筑、農耕景觀、灌溉水工、工業遺產、老字號為徑,展現特定領域歷史成就、人地關系獨特智慧??梢蚴鲁蓮剑詺v史事件發生地、重要史跡、紀念場館為徑,揭開塵封歷史,感受歷史脈動??梢蛉顺蓮?,以名人故居、祠堂書院、摩崖石刻為徑,呈現歷史人物生平事跡,昭顯人格魅力,弘揚愛國情懷。
二是合理釋放文物資源。文物是游徑的核心資源要素,要調查分析保護管理狀況,建立可開放利用的不可移動文物資源清單,將條件成熟和有潛力建設文物主題游徑的文物資源充分納入,實行動態更新。對于已開放的不可移動文物,要進一步改善開放條件,完善配套設施,提升開放服務水平。提質升級一批文物保護單位的多語種展示內容、服務指南和智能解說系統,提升世界遺產服務設施和景觀環境。對于尚未開放但具備安全基礎、適宜參觀游覽的不可移動文物,要堅持儲備一批、培育一批、推出一批,創造條件部分開放、限時開放、預約開放,逐步提高開放率。對于因產權、使用功能等原因不具備開放條件、但與游徑主題相符的不可移動文物,可展示外觀風貌、增加標識說明,納入游徑節點。對于由各級文化和旅游、文物部門管理使用的不可移動文物,要主動謀劃納入文物主題游徑,逐步做到“應開盡開”。
三是做好價值闡釋展示。價值闡釋是建設文物主題游徑的關鍵環節,要深入研究文物的歷史、時代、藝術、科學和社會、文化、審美多重價值,揭示其背后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堅持價值導向,文物主題游徑應著重體現真實性、公益性,讓文物說話,塑造歷史認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決避免過度商業化、娛樂化、庸俗化。堅持實物實證,保護好不可移動文物及其周邊環境的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文化延續性,持續提高展覽展示水平。堅持挖掘史實,以信實可靠的文物、史料、地方志、檔案文獻等為依據,準確研究和解讀文物信息,多層次、全方位挖掘展示歷史事實、文化內涵。堅持通俗準確,講解員、導游要掌握運用研究成果,用游客喜聞樂見的語言與形式,講好文物故事,做到通俗不媚俗、大眾不從眾,嚴禁用野史替代史實,文化和旅游、文物部門應對展陳大綱、版式稿、講解詞、導游詞審核把關。
四是豐富游徑利用方式。有效利用是文物主題游徑發揮價值、產生效益的實現路徑。鼓勵形式創新,可依托游徑開展“訪文物知家鄉”“觸摸身邊的歷史”“文物打卡”“古跡尋根”等研學活動;可依托游徑設計徒步、騎行、自駕、露營等游覽方式;可結合游徑開展文藝演出、非遺展示、民俗展演、體育賽事等特色活動。鼓勵業態創新,依托文物游徑,推進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創新發展鄉村遺產酒店、特色民宿、夜間經濟、老字號傳統技藝體驗等新型業態,激發市場活力,帶動本地居民就業創收,以現實效益激發群眾保護動力。鼓勵技術創新,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提供可視化互動展示、沉浸式體驗,以內容生動、形式活潑的呈現方式,增強文物主題游徑的知識性、故事性、趣味性和啟發性,建成人文游徑、智慧游徑、快樂游徑。鼓勵傳播創新,建立標識統一、風貌協調、具有地域特色的文物主題游徑視覺識別與導覽系統,強化文化賦能,塑造地域文化品牌,打造本土文化標識。
五是統籌保護開放利用。加強保護管理是文物主題游徑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堅持保護第一,正確處理好保護、開放和利用的關系。堅持安全為先,落實《文物博物館單位文物安全直接責任人公告公示辦法(試行)》,明確文物安全責任人;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導意見》等要求,做好安全防護,確保文物安全。堅持適度開放,根據《文物保護單位游客承載量評估規范》,測算游客承載量,合理控制游客數量。按照《文物保護單位開放服務規范》,確定開放區域、內容、方式,做好開放服務。堅持合理發展,鼓勵通過建設文物主題游徑,補足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整治不協調景觀,延續歷史風貌。設施建設應依法依規、合理選址、規模適當、外觀協調,杜絕拆真建假、拆舊建新、貪大求洋、喧賓奪主。堅持完善制度,在資源要素開放基礎上,穩步推進制度型開放,持續完善文物開放利用法律法規、配套政策、標準規范、操作指南,系統穩定推進文物開放利用,統籌好安全與發展。
《通知》明確,中國文物主題游徑要與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等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做好銜接,對于涉及自然保護地的主題游徑,應符合自然保護地的相關規定要求。游徑建成后,向社會發布中國文物游徑名錄、編繪中國文物游徑地圖?!笆奈濉睍r期試點建設3—5條中國文物主題游徑。對于區域性文物主題游徑,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等區域,鼓勵相關區域省級文物部門主動謀劃游徑主題,制定建設方案,建立合作機制,合力推進工作。鼓勵文物資源豐富的省份建設省域文物主題游徑;縣域文物主題游徑。各地縣級文物等部門根據本通知要求組織開展縣域文物主題游徑建設工作。
(來源: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