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渭南報道(記者 李文斌)5月4日,渭南市委宣傳部召開“二十大精神在東秦”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富平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張少林就富平縣深入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開展“三個年”活動,加快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實現的新突破、取得的新成效以及今年工作思路、重點任務等相關情況作了通報。 市委宣傳部新聞發布與輿情信息科科長張紅紅主持發布會。
張少林介紹, 富平地處陜西關中平原北部,全縣總面積1242平方公里,總人口80萬。是中國柿子之鄉、奶山羊之鄉、中國羊乳之都和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2022年以來,富平縣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中省市穩經濟工作安排部署,落細各項穩增長措施,積極應對經濟下行的復雜形勢,緊扣年度目標任務,全力擴投資、穩增長、促消費、惠民生、促改革、保市場主體,經濟社會呈現穩定加固、持續向好的發展態勢。全縣生產總值完成222.7億元,增長2.6%;地方財政收入同口徑完成7.95億元,增長8.8%;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7935元和16646元,增長4.3%和6.7%。
2023年以來,我們認真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圍繞“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守牢底線、追趕超越”主題主線,運用“一個引擎、兩大系統、多點發力”系統思維,唱響“懷德行遠、富庶太平”主旋律,深入開展“三個年”活動,把工作著力點聚焦到“拼搏奮戰后三年、有效投資四百億、奮力沖刺十四五”上來,精致謀、精深研、精準抓、精細干,奮力譜寫新時代富平高質量發展新篇章。今年我縣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地方財政收入增長8.5%,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6.5%和7%左右。
持之以恒打造全國一流營商環境
梳理個人和企業全生命周期所涉及的各項制度和審批事項,落實“一件事一次辦”、高頻事項“跨域通辦”,試點推進“一網全辦”。深化“一表申報”“一窗出件”改革,全程代辦、容缺代辦,讓企業開辦“一路綠燈”,辦事“零延誤”。規范執法行為,秉持“法無禁止即可為、法無授權不可為”,檢查事項能聯盡聯、應聯必聯,實現“一次檢查、全面體檢”。對企業輕微違法行為“首違不罰”“輕微免處”,讓生產經營“零干擾”。暖心服務舉措,建成“親清在線”平臺,每周召開政企早餐會,解決企業困難。定期召開政銀企對接會,著力解決市場主體融資問題,讓服務企業“零距離”。強化要素保障,深入開展“項目建設年”活動,推行項目審批“六個一”機制,市級重點項目審批手續全部辦結。堅持“標準地+承諾制”使企業“拿地即開工”。建設政務大廳“水電氣暖”業務專區,組建“共享營業廳”,同步實現“網上辦、在家辦”。搶抓國家促投資、穩增長等政策機遇,全年策劃重大項目50個以上,爭取中省政策資金35億元以上,讓項目實施“零障礙”。
持之以恒打造中國北方最美縣城
啟動國道108富平段改線工程,推進人民路提升改造等10條道路竣工通車。加快體育館、游泳館和順陽公園等5個城市公園建設。積極招引大型商業綜合體、品牌商超、連鎖店,配套完善社區養老、醫療、文化等功能,新建停車位928個、公廁6個,著力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圈。打造最美縣城。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省級文明城市等為抓手,嚴格城市規劃管控。推進背街小巷整治,健全垃圾收集轉運體系,建設智慧城市指揮中心,創建“基本無違建縣”,廣泛開展志愿服務、全民閱讀等活動,唱響“懷德行遠、富庶太平”主旋律。打造共融之美。搶抓西安都市圈發展戰略機遇,啟動實施富閻快速干道,協調推進西延高鐵、西安地鐵17號線和西禹高速改擴建富平段建設。編制荊山塬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示范區規劃,出臺莊里試驗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意見。加快富張公路等10條公路提升改造,年內計劃鋪設供氣管網20公里,新建改造電網131公里,布局5G基站120個,推動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
持之以恒打造工業高質量發展新高地
啟動富閻產業合作園區富辰八路大橋等道路工程,年內金粟大道富閻連接線建成通車。加快華中汽車再制造及交易中心等15個項目建設,著力建設軍民融合發展創新示范區、先進制造業基地。持續推進莊里工業園區提質增效,加快北新建材二期等5個項目建設,年底前銀錨門窗加工等5個項目建設完成。做大產業集群。完善“鏈長制”和包聯服務制度,全年新增規上企業12戶,力爭規上工業總產值完成280億元,增長12%以上。開展“招商引資年”活動,落實招商引資考核和獎勵辦法,全年招引項目30個,到位資金154億元以上。加速創新驅動。積極融入“秦創原”,發揮西安交大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富平工作站作用,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以創建全國創新型縣為抓手,設立200萬元科技專項資金,年底前培育高新技術企業5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家。加快建設院士之家,新增專家工作站5個、科技特派員15名。
持之以恒打造鄉村振興新典范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編制13個“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加快莊里中山等3個新型社區建設。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年底前農村改廁5000戶,創建省級“美麗鄉村·文明家園”示范點3個。堅持多向發力,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開展“清零削薄”行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完善聯農帶農機制,確保脫貧群眾收入增速高于全縣增速。深化閑置宅基地盤活利用改革,管好用好財政銜接資金,增強農村發展活力。圍繞樹品牌、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推動柿子、奶山羊等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抓好特色產業品牌宣傳,著力打造百億級尖柿產業發展強縣和國家級柿子產業中心。積極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落實奶山羊保險政策,全年新增規模化養殖場10個,奶山羊存欄量達到88萬只。建成運營國家羊乳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和圣唐乳業二期、樣樣祥10萬噸液態奶項目。堅決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完成順陽河綜合治理,建成高標準農田5萬畝。
持之以恒打造全國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持續完善愛國主義教育體系,講好革命故事,傳承習老風范。啟動建設圣佛寺塔遺址公園、石刻博物館,推進富平石刻、富平老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加快創建以塹城為核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統籌荊山塬片區高質量發展,支持中華郡景區創建省級旅游度假區。鼓勵金粟山森林公園等傳統景區提檔升級,實施石川河生態公園提升改造,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全面融入大西安旅游圈。全年接待游客800萬人次,綜合收入30億元以上,爭創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縣。激發現有商業街區和城市綜合體發展活力,支持“夜間經濟”發展,年底前創建1條省級示范步行街。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快云創大廈運營,新建鎮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3個,全年新增限額以上商貿流通企業6家。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作用,提升鎮級文化站功能,創設新課堂、培育新農民。加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推進阿宮版《紅梢林》巡演,讓人民群眾充分享受身邊的文化精彩。
持之以恒打造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
加大各級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力度,持續抓好橋山南麓生態修復,推進工礦廢棄地復墾1200畝,水土保持綜合治理35平方公里。強化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確保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275天以上。嚴格執行“四水四定”,加快石川河、溫泉河水環境綜合治理,實施地下水超采區治理、農村污水治理整縣推進等項目,年內建成污水處理站2個,鋪設管網300公里。開展國土空間綠化,年內植樹造林4.5萬畝。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機遇,積極策劃生態環境建設項目。健全垃圾分類運行機制,建成投用大件垃圾拆分中心和可回收物分揀中心。持續開展衛生城鎮等創建活動,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確保國家衛生縣城復審高質量通過。
持之以恒打造幸福美好生活示范地
優化生育政策配套服務,扎實開展新生兒疾病篩查,年內新增三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機構2家、提供嬰幼兒托位300個。做好學有所教。推進國家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和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縣創建。加快“369”校建工程建設,年底前懷德初中等8所學校建設完成。做好老有所養。加強老年人群重點慢性病早期篩查,探索試行特定老年群體意外傷害保險制度。加快福緣老年養護院、馨康醫養中心建設,創建省級老年友好示范型社區2個。做好勞有所得。完善就業服務體系,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支持家政培訓行業發展,打造“懷德家政師”公共勞務品牌。建設創業孵化基地4個,青年見習基地5家,確保城鎮新增就業5200人以上,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4.6萬人以上。做好病有所醫。積極推進緊密型醫共體、8類健康細胞示范建設。加快實施縣醫院新建項目,啟動“全民健康保”,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做好住有所居。積極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鼓勵建設高品質商品住宅,滿足差異化居住需求。推廣“交房即交證”經驗,規范物業管理,讓群眾有房住、住好房。做好弱有所扶。實施“善行頻陽”行動,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切實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