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國銀行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相關決策部署,深耕科技金融,不斷創新金融產品,提升服務質效,著力為科創型企業提供全流程金融支持。
助力“小巨人” 實現“大發展”
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往往掌握著科技創新的“獨門絕技”,是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生力軍”。但是,“小巨人”往往處于快速成長期,面對技術升級和擴大生產的需求,融資需求迫切。
安徽某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因擴大再生產,面臨資金缺口,又由于不少設備已掛鉤融資租賃業務,難以申請抵押貸款。中國銀行安徽省分行經過對企業技術水平、生產能力、營收前景的綜合評估,針對其輕資產、無有效抵質押物的特點,定制“惠如愿·專精特新貸”服務方案,最終核定700萬元純信用貸款額度并投放,有效緩解了該企業快速發展期的融資難題。
有技術創新,卻無固定資產,抵押難、融資難,是不少科創企業普遍面臨的“發展之痛”。為此,中國銀行專項設立“專精特新”授信額度,精準推出“專精特新貸”“人才貸”“知惠貸”等系列貸款產品,有力支持“小巨人”渡過資金難關,做大做強。
創新+讓利
助力化解“卡脖子”難題
在北京,某電子科技企業在音視頻解碼芯片、AI加速芯片領域深耕多年,雖重點突破了“卡脖子”的技術難關,卻也因研發投入過高,影響了新芯片的后續生產。中國銀行北京市分行經過綜合評估,在無抵押物的情況下,引入第三方擔保,開辟綠色通道,為企業投放低利率流動資金貸款1000萬元,助力企業如期完成芯片的生產計劃。
除北京之外,針對擁有專利知識產權的科創類企業,中國銀行在全國多地創新推出低利率信用貸款產品,打通低成本快速融資渠道,為企業技術攻關、擴大生產,助力國家突破一項項“卡脖子”難題保駕護航。
深化銀政聯動
探索打造知識產權質押新模式
為擴大科技金融服務范圍,中國銀行蘇州分行突破傳統的財產抵押“老路”,與科技、知識產權等政府部門深化溝通協調,幫助科技型小微企業將專利進行質押融資,變“知”產為資產。蘇州某智能科技企業憑借擁有的5項專利,獲批300萬元純質押額度。該筆貸款還可享受到政府補貼,進一步降低了融資成本。
此外,蘇州中行還整合地方政府、專業擔保、保險等資源,探索推出“科技型企業蘇州工業園區模式”,以投貸聯動、保貸聯動、股債聯動等方式,致力于為科技型中小企業送上資金“及時雨”。
下一步,中國銀行將持續踐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充分發揮“金融活水”作用,高質量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筑牢強國之基不斷貢獻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