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經濟新聞》23日報道,日本經濟產業省將對日企關鍵礦產的開發以及冶煉業務補貼至多一半的成本,以確保日本在電動汽車電池和發動機制造所需要的鋰和稀土等關鍵原材料方面的供應安全。
《日本經濟新聞》稱,日本金屬與能源安全組織將設立一個基金,從相關預算中撥出1058億日元(約合54億元人民幣)提供支持,鋰、錳、鎳、鈷、石墨和稀土是支持的主要目標。據報道,除對關鍵礦產開采和提煉業務進行補貼外,對關鍵礦產進行前期品位調查和盈利評估的勘探也將被列入補貼范圍。接受補貼的企業須按規定的數量供應日本國內,且在供需緊張的情況下,盡全力優先滿足國內需要。
報道援引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顯示,全球電池正極材料的鋰和鈷的冶煉有六到七成依賴中國,負極材料石墨的冶煉有七成依賴中國,而稀土的冶煉幾乎全部由中國承擔。報道還稱,美國和歐盟都出臺了相關政策,進行財政補貼,以保障關鍵礦產的供應安全。事實上,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直在謀求建立一個關鍵礦產的產供鏈,以把中國排除在外,而日本正在積極響應。3月28日,日本和美國宣布達成關于加強電動汽車電池關鍵礦物供應鏈的協議。依照協議,兩國將不得對電動車電池最關鍵的礦物實施雙邊出口限制。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項昊宇表示,這是岸田政府推動“經濟安保戰略”的一個步驟,打的旗號是要強化日本經濟的戰略自主性和抗風險能力,而實際上主要目的是要減少“對華經濟依賴”。這背后有配合美國對華“脫鉤斷鏈”政策的考慮,也是日本對華負面認知和消極政策取向的反映。項昊宇表示,日本礦產資源匱乏,在關鍵礦產上通過政策導向來減少對華進口,通過政府補貼來推動供應渠道多元化,這違背市場經濟規律,帶來的將是企業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可能會影響到日本產業的競爭力。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