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5%左右”“增長7.2%”——隨著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5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眾多國際媒體將目光投向北京。在5日的會議內容中,約5%的2023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目標和7.2%國防費預算增幅成為全球關注焦點。在不少媒體和分析人士看來,中國的最新經濟增長目標“適度溫和”,展現出中國政府更成熟和務實的態度。而國防費的適度增長,說明中國既不會走一些西方國家追逐霸權的老路,也不會走軍備競賽、窮兵黷武的邪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媒體報道認為,兩會是中國一年一度的重要會議,在中國優化調整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后,觀察人士和國際社會都試圖從兩會中尋找有關中國政治和經濟未來的線索。俄羅斯1prime財經網5日引述莫斯科國立大學專家馬斯洛夫的話稱,中國政府5日發布的工作報告對世界經濟來說是個積極信號。
5日上午9時,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開幕會。
國際媒體用“溫和”來形容
在受到疫情等國內外多重超預期因素沖擊后,中國經濟在2023年將制定怎樣的目標,是全球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5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
在報道這一目標時,“適度”“溫和”是國際媒體使用最多的詞語。不少分析人士認為,5%的目標對于中國而言可能還算是保守的。CNN5日稱,本月初公布的2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2.6%,比上月上升2.5個百分點,凸顯出中國經濟在疫情防控措施優化調整后的快速反彈。
全國人大代表、富麗(香港)國際集團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蔡培輝表示,中央正在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這讓他對2023年的中國經濟充滿信心,并且相信GDP增長目標會得到實現。蔡培輝說,中央對經濟的相關支持政策和措施將為企業注入堅定信心,因此他對今年國民經濟和企業運行的預期十分樂觀。
此前一些經濟學家曾預測,中國經濟增速在2023年有望達到5%或以上。美國CNBC網站稱,根據其進行的調查,分析師對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平均預期為5.24%。一些外媒據此認為,5%的目標對于經濟快速反彈的中國而言比較謹慎。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5日表示,設定一個比較高的目標可以有效拉動我國就業,但一個低于增長潛力的目標更有助于控制通貨膨脹。目前,中國需要的是高質量發展,設定5%的目標有助于推動產業轉型,從而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可持續能力。
國泰君安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周浩也對彭博社表達了同樣看法,認為這一目標表明中國政府更加關注經濟增長的質量,而不僅僅是速度。標普全球評級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高路易稱,“這個目標是有意義的。它傳遞出的信息是,增長很重要,但也存在其他目標,(中國)不想僅僅為了增長而增長。”韓國《京鄉新聞》認為,與去年一樣,中國政府今年的GDP增長目標反映了將重點放在穩定上,追求“穩中求進”。
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布魯斯·龐則對彭博社表示,中國今年的經濟目標是務實的,因為它“為未來經濟增長可能面臨的多重風險和不確定性留下了空間”。
CNN認為,5%的目標可能是中國政府考慮到全球經濟遭遇逆風等因素而設定。美國《華爾街日報》也稱,中國經濟今年可能面臨的一個挑戰是,西方國家央行采取積極措施抑制通貨膨脹,消費者和企業可能因此減緩支出,影響中國的出口增長。
曹和平表示,對于達成5%的增長目標,不確定性主要來自于外部環境變化,例如一些發達經濟體是否會陷入經濟衰退,這些情況可能會影響中國出口。
國防費適度合理增長
“根據政府預算草案報告,今年國防費預算約為1553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2%。”除了GDP增長目標,中國2023年的國防費增幅也引發關注。美國CNBC網站5日報道稱,中國2023年的國防支出預算增幅比去年上調0.1%。CNN稱,2022年中國國防費預算增長7.1%,2021年為6.8%。今年是中國軍費預算連續第三年小幅上升。
韓國《文化日報》認為,雖然今年中國國防費預算增幅是近幾年最高的,但自2016年以來,這一數字一直保持在個位數,中國的國防費預算并沒有巨幅增長。
此前一些分析認為,“全球已進入軍費提速期”,從歐洲到亞洲,很多國家紛紛提高軍費開支,美國、日本等國家的軍費都以兩位數上漲。因而中國有增加軍費的動力,甚至出現了“中國軍費增長會創新高,升至雙位數”的猜測。
軍事專家宋忠平5日表示,中國沒有如外界所猜測那般大幅度增加國防費,是大國自信的表現。隨著中國的軍事規模不斷增大,能力不斷增強,“我們有足夠的信心來應對復雜局勢帶來的嚴峻挑戰”。另一名軍事學者也稱,在各國普遍增加軍費的新形勢下,中國今年的國防費預算按照當前匯率換算約為2248 億美元,實際上低于2022年的約2290億美元,因此外界對中國國防費增長有非議,不是不明真相,就是持雙重標準,別有用心。
宋忠平說,中國的國防費開支一直以來都是適度增加,中國不會謀求和其他國家搞軍備競賽,將保持定力走和平發展道路。
公開數據顯示,近些年,中國軍費占GDP比例一直低于1.5%。而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數據,美國、印度、英國等國家軍費占GDP比例都高于2%,遠超中國。法新社5日特別提到,與美國相比,中國的國防開支仍然相形見絀。2023年美國國防預算超過8000億美元,較前一年國防預算增長近14%。
針對一些西方媒體罔顧真實數據和事實,大肆炒作“中國存在隱性軍費”,一名軍事學者表示從1998年起,中國政府在定期或不定期發表的國防白皮書中,向國內外公開介紹國防費數量、保障范圍、主要用途等,“中國國防費根本不存在、也沒有必要存在所謂的 ‘隱形軍費’”。
“中國展示國家積極發展形象的窗口”
新加坡《聯合早報》5日注意到,當天上午,李克強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開幕會上宣讀了他10年總理任期內的最后一份政府工作報告,用時53分鐘。報道提到,在他念到最后一句:“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懈奮斗”后,現場響起掌聲,持續近37秒。
路透社等國際媒體5日還提到,這是中國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政策以來舉行的首次全國兩會。中國政府5日發布的工作報告中列出了多項重點工作,其中“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尤其引人矚目。彭博社稱,科學和產業政策位于2023年優先事項清單的第二位,說明中國政府希望推動實現核心技術的突破。
《巴基斯坦觀察家報》5日刊登該國學者馬哈茂德·阿爾哈薩·汗的文章認為,中國兩會已成為世界上的標志性事件。兩會是中國展示國家積極發展形象的窗口,而在全球經濟衰退、單邊制裁頻發、貿易爭端持續等國際背景下,中國兩會的戰略重要性進一步提升。
這篇文章認為,兩會反映了中國的一系列主張,例如對外和平共處、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有效作用、促進地區和全球經濟增長等。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