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投資過程中還是需要對規則進行全面了解,要正確認識期貨交易以及交割過程中帶來的風險。”
近期,一則“期貨大V翻車,被迫交割成‘果農’”的消息在業內引起了廣泛熱議。
該事件的主角是期貨大V“浪豬灰頭”(曾用網名“林登萬”),其過去在財經媒體工作,目前專注于股票和期貨市場,去年在微博做副業賣羊絨,如今以賣慘式營銷賣蘋果“爆火”。
市場傳言,該大V在鄭商所交割了1500噸蘋果并積極出貨,還一度引發“多頭接貨想要逼倉”的猜測。傳言是否屬實?為何會交割這么多蘋果現貨?
大V回應逼倉質疑
據期貨大V“浪豬灰頭”介紹,網傳的“1500噸蘋果”其實并不是他一個人的貨,而是多家法人戶加在一起的數字。
“在現貨交割過程中,我們認識了不少前去交割現貨的人。彼時,在疫后復蘇前景未知的情況下,大家認為一定要齊心協力想辦法把手上的蘋果賣出去。后來,便紛紛委托我們幫忙賣,林林總總這么多家法人戶加起來才有的1500噸蘋果。并不是說我們在交割之前就已經在聯合做多了,那樣子是有合規風險的。”該期貨大V表示。
該大V回憶道,2022年11月底,蘋果2305合約期貨價格一路跌到了7400元每噸,當時覺得這種低價不可持續,認為市場過于悲觀,遂抄底做多。
然而,2022年12月初,感染新冠的人群比較多,市場對需求較為悲觀。“貿易商和期貨市場賣方都參與了拋售,部分客商甚至把當季收的所有蘋果都在期貨2212合約上賣交割。我們接貨是被迫的,平掉多單期貨市場上就會虧很多,還不如直接賭一把,就決定參與實物交割了。”該大V稱。
該大V表示,“當時現貨商普遍想法是抓緊賣自己的貨,年后跌價抄底果農貨,認為果農存貨多就活該跌價,我認為這是自私自利的想法,我選擇做果農,跟果農一起賣蘋果。”
據了解,該期貨大V交割的正是鄭商所的蘋果期貨。鄭商所發布的去年12月月度市場報告顯示,當月蘋果期貨振蕩上漲。主力合約AP305當月波動區間為7530元/噸-8010元/噸,最大波幅480元/噸,月末報收7880元/噸,較上月末上漲404元/噸,漲幅5.4%。
對于市場上“多頭接貨想要逼倉”的質疑,他強調,“傳聞中說的逼倉是肯定不存在的,因為當時多方加上交割成本在8600元左右,倉單的成本9200元,在成本線以下不可能存在逼倉的問題。”
該大V進一步指出,“當時也根本不存在多頭逼倉的環境,去年12月中旬市場還處于極度恐慌的狀態。水果市場的行情扭轉發生在今年元旦。受新冠疫情暴發影響,當時檸檬的零售價甚至漲到了10元/斤-12元/斤。除此之外,橙子、梨子等價格也在上漲。但多頭不是神仙,無法預測后市行情,在市場悲觀的時候不可能逼倉去接這么多現貨。”
交割果“化整為零”
交割如此大量的蘋果現貨,本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但如今該大V的態度大改,甚至認為交割果“化整為零”或存在巨大商機。
據了解,在經大量媒體關注并報道后,該期貨大V的交割果已供不應求。也有不少人以“吃瓜”的態度購買了他的蘋果,想嘗嘗所謂的“交割果”、“金融果”與普通市面上的蘋果究竟有何不同。
“現在,我們零售一天超過100噸,線下渠道走貨已經達到500噸,線上線下累計出貨超過1000噸,還剩下不到400噸。”該大V說,本來對交割果零售計劃不抱太大期望,但這次令他出乎意料,而這已是他減小優惠力度進行壓單的結果。這是因為前期他們進行了虧本銷售,且目前出庫能力也有限。
“鄭商所的蘋果期貨有著嚴格的標準,本身品質很高。這次通過零售方式把交割果送到大眾手上,我們借此機會也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知識普及工作。”該大V表示,正因為交割果的標準嚴格,導致合格的交割果很少,制作倉單的成本也高,交割果通過簡裝是能走入高端零售市場的。
蘋果期貨基準交割品為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鮮蘋果》(GB/T10651-2008)(下稱《蘋果國標》)一等及以上等級質量指標且果徑≥80mm的紅富士蘋果,其中果徑容許度≤5%,質量容許度≤20%(蟲傷計入質量容許度,磨傷、碰壓傷、刺傷不合格果之和占比不做要求),可溶性固形物≥12.5%。未發生褐變的水心病蘋果不計入不合格果。特別說明的是,磨傷、碰壓傷、刺傷不合格果之和占比不做要求是對《蘋果國標》中三項不合格果之和占比不超過1%做出的修訂,并非對這三項缺陷不做要求,包含這三項缺陷在內的總的質量容許度不超過20%才符合基準交割品的要求。
該大V表示,“在受到媒體關注后,我們接到了很多東南亞的訂單。另外,新加坡、韓國、尼泊爾的訂單這兩天也發出去不少,都想要我們國內交割級的水果。我甚至幻想,是不是交割果可以成為一個有認知度的東西,屆時交割果面向大眾零售是能夠實現常態化且有利潤的模式。”
“交割果‘化整為零’以電商形式銷售,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模式。隨著期貨品種的完善,可面向普通大眾零售的交割品也會越來越豐富。”該大V補充說,“我目前有一個小夢想,在交割蘋果這個單品上,達成年GMV(商品交易總額)2億元的銷售目標。”
正確看待投資風險
據該大V稱,他做了14年期貨,從前年開始逐漸想分散精力到其他行業,去做一些實體的事情。該大V表示,他明白,投機是具有成癮性的,不能沉迷于投機帶來的快感。
“期貨本質上是一個風險管理工具,不是用來投機的。期現結合才能真正像做生意一樣干出一番事業。”該大V稱。
通過此次交割,他也有很深的體會,“蘋果2212合約的順利交割可以說有重大的意義,賣方通過交割高價賣掉了認為年后要大跌的蘋果,像我這樣的買方也通過期貨市場買到了品質有保證的蘋果。要知道我要是去產地調貨,不光要付200元每噸的代辦費,而且品質根本無法保證,這也是期貨服務實體經濟的經典案例。當然現在反過頭看,蘋果疫情后漲價了,客商把辛辛苦苦收的蘋果給超賣了,這點很被動,這也是年后市場漲價的源動力,客商手上缺貨。”
南華研究中心農產品研究總監邊舒揚表示,“此熱點事件主要涉及到交割風險,普通投資者投資期貨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賺錢而不是為了去對該交易標的進行現貨買賣。在期貨市場中,交易者可以在合約到期前對沖平倉,如果不能及時完成對沖操作,就要承擔交割責任,即湊足足夠的資金或者實物資源進行交割。對于投資者來說,如果不選擇交割,那么在臨近交割期時不應再持有相應的合約,以避免陷入被動交割的局面。”
方正中期研究院生鮮軟商品研究中心總監侯芝芳也指出,期貨投資過程中還是需要對規則進行全面了解,要正確認識期貨交易以及交割過程中帶來的風險。
關于國內蘋果期貨交割是否常見的問題,邊舒揚說,蘋果交割還是比較常見的,但一般來說交割量不會很大,少則幾手,多則兩三百手,像去年12月交割達到500手以上的情況確實是第一次。一般情況下,當買賣雙方認為在期貨市場上交割比現貨交易更劃算時會在期貨市場交割。當然,還有一種情況是一些機構投資者在進入交割月后沒有進行及時平倉,不得不進行被動交割。
侯芝芳也表示,“蘋果期貨自上市以來,產業參與度一直都比較高,截至到現在,每個合約都有一定交割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