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期貨業協會發布2023年首月期貨市場整體成交情況。數據顯示,以單邊計算,1月份全國期貨交易市場成交量為3.98億手,成交額為30.03萬億元,同比分別下降10.18%和18.04%,環比分別下降39.85%和37.43%。
據了解,雖然期市總成交量同比和環比均有不同程度下滑,但仍有7個期貨和期權品種成交同比呈現大幅提升態勢。多位分析人士表示,由于不同商品基本面邏輯并不一致,部分品種獲得資產配置的程度也存在差異,結合市場避險情緒波動,從而導致部分期貨和期權品種總成交呈現出較大差距。
首月期市總成交量
同比環比均有下滑
中期協數據顯示,新年首月期市總成交量同比和環比均有所下滑,但從五大交易所(上期所和上期能源合并計算)情況來看并不相同,例如上期所1月份成交量為1.12億手,成交額為8.65萬億元,分別占全國市場的28.20%和28.80%,同比分別下降7.01%和22.89%,環比分別下降37.63%和32.26%。不過,同期鄭商所成交量為1.5億手,成交額為5.88萬億元,分別占全國市場的37.90%和19.59%,同比卻分別增長4.57%、下降3.19%,環比分別下降38.73%和38.05%。
中期協數據顯示,大商所1月份總成交量為1.18億手,成交額為5.97萬億元,分別占全國市場的29.66%和19.88%,同比分別下降27.28%和31.02%,環比分別下降43.68%和43.83%。中金所總成交量則為968.93萬手,成交額為7.98萬億元,分別占全國市場的2.43%和26.56%,同比分別下降0.26%和8.45%,環比分別下降30.45%和35.28%。
方正中期期貨研究院院長王駿表示,新年首月全市場成交規模出現下降,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1月份僅有16個交易日,同比減少4個交易日,環比減少6個交易日,導致交易規模下降;二是商品期貨八大板塊中,除了工業品整體同比成交增長外,其他六大板塊均出現大幅萎縮現象;三是金融期貨成交量同比基本持平,且成交額下降8.45%,整體貢獻度不大。
“首月商品期權總成交量有大幅增長態勢,預計后期還會有提升可能。”王駿介紹說,從期權工具的避險必要性和實際運行情況來看,商品期權未來成交提升空間還很大,這是值得重點關注的方向。
單個品種成交量
最高同比增幅達248.65%
記者了解到,分品種來看,全市場有33個期貨和期權品種成交量同比呈現出增長態勢,其中,最高增幅達到了248.65%。具體來看,油菜籽、棉花期權、強麥、2年期國債期貨、PTA期權、鐵礦石期權和原油期權7個期貨及期權品種,首月成交量同比增幅均超100%,其中,工業品和農產品均有3個,金融期貨僅1個;另有11個期貨和期權品種成交同比增幅在40%至90%之間,包括了燃料油、液化石油氣期權、低硫燃料油、鋅期權、玻璃、尿素和棉花期貨等;此外,還有15個期貨和期權品種也呈現出正增長態勢,例如銅期權、甲醇期權、錳硅、螺紋鋼、鋁期權等。整體來看,在同比呈現正增長態勢的33個品種中,工業品期貨和期權占據多數。
東證衍生品研究院黑色資深分析師許惠敏認為,工業品期權中鐵礦石期權成交增長最明顯,一方面是該品種金融屬性越來越強,非產業資金流入跡象顯現,另一方面則是參與者結構中,量化和海外資金比例提升較大,尤其是境外交易者的不斷進入,交投情緒有較大提升。
“從基本面邏輯和市場交投情況來看,工業品期貨和期權成交同比增長呈現出明顯特征。”中糧期貨上海北外灘營業部副總監趙奕表示,其原因在于工業品基本面在新年首月有較為完備的邏輯線條,且有相對一致的市場預期,例如PTA期貨和期權等;同時,工業品期貨和期權本身具有高波動率特征,例如鐵礦石期貨和期權等;此外,當月量化及大宗商品配置資金加大對工業品期貨和期權配置,總成交量一度領跑其他品種。
從成交同比跌幅來看,包括滬深300股指期貨、白糖、蘋果、雞蛋、聚丙烯、聚乙烯和豆油等超過30個品種,成交同比跌幅均在20%以上。對此,趙奕認為,由于1月份交易日減少,結合交易者在當前宏觀環境下的謹慎態度,相關品種并未獲得資金青睞,但這也符合市場整體交投預期。
展望2月份,方正中期期貨研究院認為,期市總成交有望大幅提升。一方面,2月份交易日將增至20個,交易日數量增多;另一方面,基于以往大宗商品市場熱點輪動預期,期貨期權市場將結束春節假期的季節性“淡季”而全面恢復正常化,總成交量有望大幅回升,尤其是商品期權市場,成交量有望呈遞增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