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港股市場受到多重不確定性因素影響,新股IPO市場“遇冷”。不過,中概股回港上市以及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即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則成為逆勢下的一股“活水”。
前4個月港股IPO募資額驟減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4月30日,港股新上市公司共18家,均在主板上市,募資158.88億港元(不包括部分新股可能行使超額配股權而可能產生的額外募資)。募資規模前三位的新股為金力永磁、匯通達與法拉帝,募資凈額分別為40億港元、22億港元、18億港元。
對比去年同期數據,“冷熱反差”凸顯。2021年前4個月,港股共有35家新企業上市,募資額達1575.89億港元。也就是說,今年前4個月,港股IPO募資額僅相當于去年同期的一成左右,下滑幅度明顯。
弱勢之下,今年港股IPO中仍有多家公司受到熱捧。其中,2家公司IPO獲得10倍以上超額認購,分別為生物科技公司瑞科生物-B和中國造紙毛毯制造商環龍控股。此外,3家公司IPO獲得5至10倍的超額認購。
值得關注的是,香港中資投行在港股市場的業務方面有著相對不錯的開局。今年前4個月的券商IPO承銷排行榜顯示,中資投行占據了前十席的過半席位。其中,中金公司名列前茅,股權承銷募資達30.91億港元,同時也是法拉帝的獨家保薦人;華興證券(香港)股權承銷規模超過14億港元;中信里昂、招商證券(香港)等機構則超過5億港元。
相較而言,去年的榜單排名前五的券商投行中,外資占了三席,分別是高盛(亞洲)、摩根士丹利、美林美銀。今年僅有花旗進入榜單前五,股權承銷募資超5億港元。
對此,一位原中信里昂投行人士分析稱,中資券商背靠強大母公司資源,業績有一定支撐。隨著后市成交量放大、行情回暖,預計中資券商的業務規模將進一步提升,過往外資券商占優的格局或將迎來洗牌。
兩大亮點:中概股回港及SPAC
中概股回港上市升溫,是今年以來港股IPO市場“遇冷”下的亮點之一。2021年底,港交所放寬中概股回港上市的門檻,對“雙重主要上市”的制度進行優化調整,并于今年1月1日起生效,給予中概股回港發行更大的靈活性。
今年3月10日,蔚來汽車以“介紹方式”登陸港交所;4月22日,知乎成為首家在港交所實現雙重上市的互聯網公司;5月11日,貝殼以介紹方式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回港上市的中概股陣營,在不斷擴大。
中信建投(香港)一位投行人士表示,目前港交所明確表示為中概股回流做好準備,吸納優質中概股在港上市,豐富市場選擇,增加市場流動性。此前,港交所進行的一系列改革,比如,允許“同股不同權”架構的新興及創新企業上市,允許沒有收入或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為合格發行人在港股第二上市提供便利等,這些制度改革使赴港上市的需求得到持續釋放。
“港股在上市條件、周期、資本管制等多方面因素下成為多數公司雙重主要上市的首選。”中金公司認為,未來3年內,或有60家公司將回港上市。從融資規模看,參照已回歸公司不同市值的平均新發股份比例計算,預估將新增融資規模1800億港元左右,年均新增600億港元。
除中概股回港上市風潮外,自今年3月18日Aquila首家上市后,目前港交所遞表SPAC已升至12例,成為港股市場的另一大亮點,李寧、阿里巴巴前首席執行官衛哲、萬科創始人王石等明星人物紛紛加入港股SPAC 上市浪潮。
這也為大型中資投行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從保薦機構看,12家SPAC的保薦人中,有招銀國際、海通國際、農銀國際、民銀資本等中資券商參與。其中,海通國際、招銀國際分別承擔了3家、2家SPAC項目的保薦業務。
國信證券分析稱,大型券商的業務種類齊全,在各條業務線都積淀了成熟的團隊,通過SPAC項目,不僅可以為新經濟發展作貢獻,還可以強化自身綜合實力,鞏固市場地位。
“SPAC上市周期比傳統IPO項目短,不存在公司規模、財務指標門檻,上市確定性高。券商獲得的服務費也比傳統項目少,特別是承銷費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一位香港的投行人士告訴記者,不過,SPAC通過收購優質公司上市,將使投行機構在之后的并購交易中獲得業務收入。
對于港股市場的展望,利得證券(香港)董事總經理王榮昆認為,港股市場對投資機構仍有較大吸引力,當前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拿到優質籌碼。“恒指自去年四季度起就一直處于1倍市凈率左右的狀態,目前受美聯儲加息、美元升值等因素影響,出現一定的資金流出,但隨著市場信心逐步恢復,港股市場將展示較強的增長潛力,資金也將會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