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首個交易日,A股大盤迎來開門紅。截至收盤,科創50指數以0.95%領漲。科創板2021年年報及2022年一季報成績單顯示,科創50指數成分公司業績增速亮眼,基本面穩健向好,板塊壓艙石作用愈發顯著。
4月以來,受到內外部不確定因素影響,科創50指數持續波動。對此申萬宏源認為,綜合考慮科創50指數所代表的未來中國產業轉型方向,以及當前的基本面情況與估值水平,科創50指數在中期視角下已進入配置區間。
科創50業績高成長 彰顯板塊中堅力量
2021年,科創板公司共計實現營業收入8,344.54億元,歸母凈利潤948.41億元,其中科創50指數成份公司共計實現營業收入3493.43億元,同比增長35%,實現歸母凈利潤485.04億元,同比增長76%,營業收入和歸母凈利潤分別占板塊整體42%和51%,發揮了板塊中流砥柱作用。
營業收入方面,科創50指數成份公司營收中位數由15.83億元上升至25.23億元,同比增幅59%;超九成實現收入增長,超四成公司收入大幅增長50%以上,其中康希諾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獲得中國附條件上市批準及境外多個國家的緊急使用授權,實現營業收入43億元,以17倍的營收增幅居首。凈利潤方面,科創50指數成份公司歸母凈利潤中位數由2.65億元上升至4.72億元,同比增幅78%;近八成公司實現凈利潤增長,近四成公司實現翻番,其中晶豐明源、晶晨股份受益于行業需求旺盛,凈利潤增幅超過500%,分別達到884%和607%。
2022年開年延續高增長態勢,除紅籌企業中芯國際未披露一季報外,2022年一季度科創50指數成份公司共計實現營業收入847.90億元,同比增長42%,實現歸母凈利潤104.19億元,同比增長63%,其中大全能源、納微科技等9家公司凈利潤實現翻番。
細分領域龍頭集聚 硬科技底色耀眼
科創50指數匯集了中芯國際、康希諾、大全能源等一批處于“卡脖子”技術攻關領域的硬科技企業,借力資本市場實現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政策鏈、資金鏈深度融合。
記者統計發現,板塊內多家公司牽頭或者參與的項目曾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等重大獎項,如中國通號等16家公司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南微醫學等3家公司曾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微芯生物等13家曾獲得中國專利獎。
根據2021年年報披露,科創50指數公司2021年合計新增發明專利3400余項,平均每家公司擁有發明專利數達到442項,高于科創板板塊整體平均發明專利數108項,發明專利數量位居前三的分別是中芯國際10698項、華潤微1494項、中國通號1066項。
科創50指數成份公司中涵蓋了眾多細分行業龍頭,例如全球戶用儲能龍頭派能科技、國產高純多晶硅龍頭大全能源、國內CAD軟件行業龍頭中望軟件等,科創板公司立足于細分領域,為我國產業鏈供應鏈補短板、鍛長板、填空白提供有力支撐。多家公司在細分領域實現進口替代,國際競爭力逐步增強,推動實現自主可控不斷提速。例如安集科技在CMP拋光液等半導體材料領域率先打破海外廠商壟斷,實現進口替代并進入全球供應鏈體系;再如納微科技突破了微球精準制備的技術難題,打破了國外領先企業長期技術和產品壟斷,加快了高性能色譜填料和間隔物微球的國產化速度。
納入國際投資者籃子 外資吸引力提升
科創50指數成份公司中,已有27家被納入明晟(MSCI)、富時羅素、標普核心指數體系,體現了國際投資者對于科創50指數成份公司投資價值的認可。
隨著外資投資科創板渠道進一步拓寬,外資持股規模與覆蓋面不斷提高。據wind最新統計,科創50指數成份公司中有36家在二級市場獲外資持股,平均每家公司有13家外資機構持股,其中中微公司、華熙生物等20家公司持有外資機構家數在15家以上,外資機構以主權基金、養老金、資產管理公司、投資銀行等各類型機構投資者為主。從持股市值看,平均外資持股占自由流通市值比例為6.47%,奧普特、海爾生物等5家持股比例超過10%,其中奧普特比例最高為32.71%,持股外資機構包括摩根士丹利、高盛集團等5家知名QFII。
與此同時,科創50指數成份公司也積極通過信息披露、投資者交流等多種形式向國際投資者傳遞長期投資價值。2021年年報披露的同時,全部科創50指數成份公司均單獨披露了ESG報告或者社會責任報告,接軌國際主流投資理念,以ESG理念引領公司可持續發展。
在年度業績說明會中,國際投資者可以通過視頻、語音、文字等多元互動模式與科創板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等關鍵人員直接互動交流,切實提升與國際投資者的溝通效率。據統計,國際投資者通過上證路演中心參與滬市集體業績說明會達50余家次。在中微公司、中望軟件、中控技術等科創板公司的業績說明會上,國際投資者紛紛圍繞主營產品國產化率、海外業務發展、海外市場規模等問題進行深入交流,展現出對公司長期投資價值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