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華為副董事長、CFO孟晚舟亮相華為2021年年度報告發布會
華為2021年實現凈利潤1137億元,增長75.9%;最近十年累計研發費用超8450億元
一紙海報,華為“破冰”,勇往直前;一襲黑裙,晚舟“歸航”,破除“黑障”。
3月28日,華為副董事長、CFO孟晚舟亮相華為2021年年度報告發布會,與輪值董事長郭平一起解讀財報亮點與公司戰略。
“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孟晚舟感慨,過去4年,世界的變化很大,祖國的變化也很大,自己回國后一直在學習,跟上變化。
“冬天奪走的,春天都會還回來。”郭平表示,當暴風雨來臨時,華為選擇了在雨中奔跑。傾盆大雨沒有澆滅理想的火花,反而激發了華為的奮斗熱情與創造力。
孟晚舟:努力學習跟上變化
3月28日下午4點25分左右,孟晚舟面帶堅毅地走進會場,記者在現場看到,會議正式開始前,坐在觀眾席第一排中間位置的她,一如既往的沉穩親切,端莊大氣,優雅自信。
這是孟晚舟自去年歸國后首次公開亮相,也是她時隔4年后再次參加華為年度財報發布會。
“過去4年,世界的變化很大,祖國的變化也很大。回國的幾個月中,我一直在努力學習,跟上這些變化。”孟晚舟在現場感慨道。
然而,不變的是,華為不會因為外部環境變化而改變理想與追求。
發布會上,華為發布的2021年年度報告顯示,去年,華為實現營收6368億元、凈利潤1137億元、經營現金流達597億元。盡管營收出現下滑,但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75.9%,經營現金流同比增長69.4%。
“華為的規模變小了,但盈利能力和現金流獲取能力都在增強,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在不斷提升,這與全體員工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孟晚舟在解讀華為財報時表示,華為整體財務結構的韌性和彈性都在加強,得益于主營業務的盈利能力提升,華為經營現金流有較大增長達597億元,資產負債率降至57.8%。
華為在2021年年報中表示,過去的經歷讓華為更加確信,唯有堅持開放合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才能充分發揮全球一體化和規模效應帶來的高效,造就彼此的繁榮與發展。
進入問答環節時,眾多問題涌向孟晚舟。孟晚舟多次強調研發對于華為的重要性。她說,接下來,華為研發投入的重點在三個方面,分別是系統架構優化、軟件性能提升和基礎理論探索。
華為致力于把ICT技術應用到千行百業,通過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和綠色節能減排,為各行各業創造增量價值,讓每個人都從技術進步中受益。孟晚舟表示:“希望通過解決技術和供應難題,為客戶提供高可靠度、高可靠性的產品。”
“華為的問題不是靠‘節衣縮食’就能解決”。郭平在問答環節再次表示,華為要進行系統架構優化、軟件性能提升和基礎理論探索,同時通過解決技術和工藝難題,構建一個高度可信可靠的供應鏈,從而推動系統整體競爭力的構建。
不過,華為面臨的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談及芯片問題時,郭平表示,解決芯片問題是一個復雜且漫長的過程,需要有耐心。未來,華為的芯片方案可能采用多核結構,以提升芯片性能。
“華為目前依然無法獲得全球先進芯片,2022年還要繼續求生存、謀發展。”郭平說。
解年報:三大業務并駕齊驅
對于公司的業績表現,郭平在現場解讀稱:“公司整體經營情況符合預期,運營商業務表現穩定,企業業務穩健增長,終端業務快速發展新產業,生態建設進入快車道。”
2021年,華為三大業務——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終端業務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具體來看,運營商業務方面,華為實現銷售收入2815億元,助力全球運營商部署了領先的5G網絡。據第三方報告顯示,在瑞士、德國、芬蘭、荷蘭、韓國、沙特等13個國家,華為承建的5G網絡用戶體驗均為最佳。數據顯示,華為和運營商、合作伙伴一起,累計簽署了3000多個5G行業應用商用合同。
企業業務方面,數字化轉型浪潮下,華為企業業務取得快速增長,實現銷售收入1024億元。面向政府、交通、金融、能源以及制造等重點行業,華為發布了11大場景化解決方案。全球700多個城市、267家世界500強選擇華為開展數字化轉型,服務與運營伙伴數量增長到6000多家。
終端業務方面,2021年華為終端業務堅持以消費者為中心,構建萬物智聯等形式的全球生態,為全球消費者帶來全場景智慧生活體驗,實現銷售收入2434億元,智能穿戴、智慧屏、TWS耳機及消費者云服務均實現持續增長。其中搭載HarmonyOS的華為設備超過2.2億臺,成為全球發展速度最快的移動終端操作系統。
對于備受市場關注的華為“造車”一事,郭平在發布會現場重申:“華為‘不造車’,華為是將30多年積累的ICT能力與汽車行業深度融合,幫助車企造好車、賣好車。”
同時,在“雙碳”目標下,華為數字化、智能化、低碳化方向明確。如華為圍繞清潔發電、能源數字化、交通電動化、綠色ICT能源基礎設施、綜合智慧能源等持續創新,攜手全球客戶、合作伙伴共建低碳社會,累計助力客戶實現綠色發電4829億度,節約用電約142億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2.3億噸。
郭平同時表示,千行百業區別非常大,華為不可能“包打天下”。華為擅長的是技術,所以華為需要廣泛的伙伴,需要生態的合作,需要靠近客戶的需求。華為也將與伙伴一起打造出場景化的解決方案,從而使客戶能夠從華為的先進技術中獲得利益。
唯創新:“讓天才成群而來”
“華為公司的真正價值在于,長期在研發上的投資,所沉淀和積累起來的研發能力、研發隊伍、研發平臺,這才是華為公司構建長期、持續競爭力的核心。”發布會現場,孟晚舟擲地有聲地表示,無論公司的利潤高低,都堅持以收入作為基準進行研發投入。
2021年,華為研發投入1427億元,占銷售收入的22.4%,2011年至2021年累計研發費用超過8450億元。
“歐盟2021工業研發記分牌”顯示,華為研發投入全球第二。華為是全球最大的專利持有企業之一,截至2021年12月31日,華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權專利4.5萬余族(超11萬件),90%以上專利為發明專利,從事研究與開發的人員約10.7萬名,約占公司總人數54.8%。
郭平也表示,人才、科研和創新精神,是華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三要素。為此,華為提出“讓天才成群而來”,讓專家在關鍵業務領域充分發揮作用,讓他們在科學領域“橫沖直撞”,以人才的濃度對抗技術的難度。在福布斯“2021全球最佳雇主”排行中,華為位列第8。
公開數據顯示,華為目前至少擁有包括700多位數學家、800多位物理學家、120多位化學家,還有15000人在從事基礎研究,以及6萬多名產品研發人員。郭平介紹,2020年至2021年,華為大概招聘了2.6萬名應屆畢業生,其中300多人被華為定義是“天才少年”。2022年,華為計劃招聘1萬多名應屆畢業生。
“只有優秀的人才,才能夠解決華為的現狀,使得華為有更進一步發展。”郭平在會上強調。
持續高比例的研發投入與重金招攬人才,讓華為對于未來充滿信心。
孟晚舟直言:“我們的隊伍在這三年更加團結,我們的策略也在這三年中變得更加明確,面向未來,我們依然會加大在人才研發領域的投入,我們會通過技術強度和人才濃度來保證持續創新能力。”
郭平表示,面向未來,華為將沿著數字化、智能化、低碳化方向前進,持續加大投入,依靠人才、科研和創新精神三要素,力求實現技術底座的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