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在第17屆中國(深圳)國際期貨大會上表示,2021年期貨市場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市場規模體量持續增長,市場建設不斷深化。目前我國期貨市場資金總量已突破1.2萬億元,比2020年年末增長44.5%。同時,方星海透露,廣州期貨交易所推出首只產品的各項準備工作順利推進,《期貨和衍生品法》(以下簡稱《期貨法》)有望在2022年三讀后正式發布。
投資者機構化趨勢明顯
服務大宗商品穩產保供
“越來越多產業客戶和機構投資者利用期貨市場管理風險、配置資產,投資者機構化趨勢明顯。”方星海表示,截至10月底,期貨市場產業和機構投資者客戶權益、成交量、持倉量占比分別為68.0%、38.4%和64.9%,同比分別增長7.4個百分點、4.3個百分點和9.5個百分點。
從市場廣度和多元化程度來看,據方星海介紹,目前我國場內期貨期權品種達94個。交易所場外市場建設持續推進,倉單交易、商品互換、基差交易等場外業務模式不斷豐富,機構間場外衍生品市場持續擴容。面向低碳經濟的廣州期貨交易所正式揭牌成立,推出首只產品的各項準備工作順利推進。同時,期貨市場國際化穩步推進,商品期貨期權國際化品種增至9個,新增商品期貨、商品期權、股指期權三類品種向合格境外投資者(QFII和RQFII)開放。
方星海表示,積極服務大宗商品穩產保供,期貨市場功能日益顯現。期貨市場立足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兩大功能,以市場化手段助力產業企業應對風險,為穩產、保供、穩價貢獻力量。
打造多元開放市場體系
繼續完善中介機構體系
方星海表示,要堅定信心推動期貨市場建設,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以期貨立法為契機,進一步加強期貨市場法治建設。依法治市是期貨市場穩健發展的關鍵。今年以來,期貨行業基本法制定取得突破性進展,《期貨法》通過一讀和二讀,有望在2022年三讀后正式發布。要以《期貨法》立法框架和原則為指導,推動完善部門規章、自律規則等制度體系,不斷夯實期貨市場法治建設基礎,提升依法治市能力和水平。
加強市場建設,打造多元開放期貨衍生品市場體系。一是完善品種規則體系;二是持續優化做市制度;三是加快場外衍生品市場建設;四是持續擴大對外開放,繼續擴大特定開放品種范圍,逐步實現“交易端引進來,交割端走出去”。
繼續完善期貨中介機構體系。要引導期貨公司更多發揮交易商功能,促進期貨經營機構經紀和其他業務共同發展。一是支持行業領先公司加快發展。支持期貨公司擴寬融資渠道和開展跨境經營,鼓勵符合條件的頭部期貨公司上市融資。二是大力支持期貨風險管理公司發展。下一步要大力支持期貨風險管理公司發揮服務中小企業的特色和優勢。三是穩步擴大交易商群體,在《期貨法》的指導下,鼓勵這類交易商群體規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