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所舉辦“保險+期貨”業務研討會
經過近7年的不斷嘗試,“保險+期貨”模式逐步得到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和廣泛支持,已經成為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2021年,大商所在積極落實鄉村振興、保價穩供政策方針的同時,繼續擴大“保險+期貨”支持規模并聯合地方政府完善管理模式、提升項目管理效能,全年通過“大商所農保計劃”共立項18個縣域覆蓋項目、192個分散項目、31個幫扶專項及7個西藏專項,項目數量較往年進一步大幅增長,所有版塊248個項目按期推進,進展順利。隨著部分項目進入尾聲,近日,大商所組織部分期貨公司進行了線上“保險+期貨”業務交流,以典型案例為基礎、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做好經驗總結,并就未來項目提質擴面增效、更好服務鄉村振興展開討論。
主動聯同地方政府開展縣域覆蓋項目,防范種植風險同時保障農民收益
據介紹,今年“大商所農保計劃”縣域覆蓋項目依托地方政府統籌開展,由開展地區省級政府指定管理部門,確定省域內的申報項目。
據統計,2021年縣域覆蓋項目共有8省區,54個縣域覆蓋項目申報。最終,在7個糧食主產省區推動18個玉米、大豆的種植類縣域覆蓋項目,為糧食主產區的254萬噸玉米、大豆提供收入保障。目前,18個縣域項目的價格對沖已結束,總計實現超億元的行權額度,相關項目正處在測量實際產量階段,收入保險理賠工作有序進行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河南遭遇特大暴雨災害之時,大商所對河南立項的2個縣域覆蓋項目全力支持,做到能保盡保,保障受災地區農民的基本收入。其中,浙商期貨在河南省長垣縣開展的玉米縣域覆蓋項目,因受到“7·20”暴雨和伴生次生災害的影響,當地玉米出現大范圍的減產、絕產現象。浙商期貨產業研究所所長藍旻介紹,公司項目團隊經過多方溝通,最終實現承保15萬畝玉米,保障現貨5.7萬噸,服務農戶4608戶,預計賠付約550萬,有效支持當地玉米產業恢復。
解決農民“售糧難”問題也是大商所今年縣域覆蓋項目的關注重點。為保證農民售糧收益,大商所積極對接引導多家企業,審核立項6個基差收購項目,銀河期貨牽頭開展的遼寧省海城縣玉米縣域覆蓋項目便是其中之一。銀河期貨副總經理郝剛介紹,當地政府對項目基差收購比較關注,承諾給參與收購的企業補貼20萬元。目前,基差收購也正有序開展中,收購企業將對參保農戶保底收購2萬噸玉米。
分散項目方面,今年大商所在全國范圍內支持以生豬為代表的養殖類分散項目共計192個,從保生產、穩就業、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為養殖業的生產經營提供收入保障,目前已出單的項目共計實現理賠8648萬元,單筆生豬“保險+期貨”價格險的最高理賠率超過400%。
今年分散項目品種涉及生豬、雞蛋、玉米、豆粕、大商所豬飼料成本指數以及申請主體自行設計的生豬收益成本指數等,區域覆蓋31個省(區、市)。其中生豬價格險項目占比57%,反映出生豬養殖產業強烈的風險管理需求。
生豬價格保險大受歡迎,豬價下跌中價格保險顯作用
大有期貨副總經理肖龍介紹,湖南省財政廳2021年出臺了創新農險文件,根據文件精神,省財政統籌在湖南省15個縣域實施的生豬價個“保險+期貨”試點項目,完成保成本到保價格的轉變。“大有期貨聯合多家期貨公司開展的項目還在實施過程中,預計總保費規模約為5300萬,其中省級財政出資1840萬,縣級財政出資1170萬。以完結的項目期數來計算,綜合賠付比率為51.35%。”他說,目前公司也在積極對接湖南省財政廳,以盡快落實2022年省財政廳的支持。
四川也是生豬養殖大省,華期創一副總經理吳雪瑞介紹,生豬上市以來,華西期貨積極引導本地中小養殖企業參與“農保計劃”,2021年四川生豬“保險+期貨”內容入選了人民銀行《金融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示范工程工作方案》,以“保險+期貨+銀行+科技”形式開展生豬價格保險、活體貸款,充分發揮各金融機構的協同合作,為四川地區生豬養殖產業提供了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方案。此外,華西期貨還通過“保險+期貨”業務整合項目地養殖戶推動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促進了當地養殖業“化零為整”,有效形成規模化養殖效應,助力養殖戶的收入保障。
在今年生豬價格持續下跌的背景下,價格保險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大幅降低了生豬養殖的經營風險。但是在生豬“保險+期貨”推進中,期貨公司也發現在對沖成本、操作周期等方面還存在著一些難點和問題,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持續探索解決。
吳雪瑞表示,最突出的矛盾是生豬產業產值較大,管理價格風險所需成本、資金較多,而產業難以完全負擔風險管理成本,而財政資金支持的傳統生豬價格保險保障水平較低,又難以滿足養殖產業的全部風險管理需求。
南華期貨副總經理唐啟軍則從三方面提出了解決思路,一是基差風險受制于保險時間和期貨合約時間不匹配,未來可以通過活躍非主力合約,實現在近月期貨標的投保,降低基差風險;二是保險周期難以滿足養殖客戶需求,絕大多數養殖戶期望延長保險周期,但延長周期產生的期權費用較高,導致養殖戶難以承受,降本增效是未來探索生豬保險的關鍵;三是按照“豬周期”原理,生豬項目的發展要兼顧產業中下游利益,可以考慮進一步引入生豬價格成本保險,鎖定原料采購成本。
緊貼國家政策,挖掘自身特色,探索收入險發展路徑
2018年,三部委發布《關于開展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范圍的通知》,要求收入保險金額體現農產品價格和產量,覆蓋農業生產產值。今年6月,三部委發布《關于擴大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范圍的通知》,通知中將種植收入保險定義為“覆蓋農業種植收入的農業保險”,并指出“2022年實現實施地區產糧大縣全覆蓋”。在三部委收入保險逐步開展下,種植類收入險的“農保計劃”也需要挖掘出有自身特色的發展路徑。
永安期貨副總經理石春生表示,當前我國農業保險主要模式是成本保險,從物化成本保險到完全成本保險已經跨出了一大步。“收入保險應該說是在大商所農保計劃試點中逐步探索開展的,傳統的農業保險沒有太多經驗。”他說,2021年各省份的試點通知中,有部分省份明確提出玉米收入保險價格參照期貨價格,模式與大商所農保計劃的縣域收入保險模式基本相同。但也有部分省份的文件里沒有明確提出收入保險價格確定方式,既可參照現貨價格也可參照期貨價格,現階段三部委收入保險的目標價格確定方式暫未統一。
郝剛也介紹,目前三部委收入險僅集中在產量大縣試點,集中在玉米、大豆品種上,未考慮非產量大縣地區,也未試點其他品種。此外,三部委收入險試點中價格風險的分散并未統一規范,交易所“保險+期貨”試點可以考慮與三部委試點結合起來,參考期貨價格定價或者以附加險形式參與三部委收入保險試點。
唐啟軍同樣表示,大商所對收入保險試點項目積極探索,取得了顯著成效,也為三部委后續擴大收入保險積累了寶貴經驗。《關于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未來我國農業保險保障體系中,收入保險要成為我國農業保險的重要險種。“收入保險的擴面是漸進的,因此在近幾年內,還需要繼續發揮期貨市場避險作用,幫助保險公司化解價格風險,隨著再保公司業務后續的豐富及收入保險逐漸擴面,未來在收入保險中可能會逐漸淡化期貨公司風險對沖的作用,改由再保機構承接風險。”他說,但收入保險可以繼續發揮期貨市場定價功能,為保險產品設計提供約定價格和結算價格的采集依據。同時,如果將價格保險與同步推進的完全成本保險相結合,能夠從另一個角度發揮“保險+期貨”作用,進一步提高農戶保障程度。
此外,與會人員對大商所2021年農保計劃中的費率測算、場外期權平臺和項目信息系統應用等工作給予充分的肯定。大家認為在充分尊重市場發展的同時,今年的“大商所農保計劃”對項目的成本發生進行了合理的控制,同時場外期權平臺和項目信息系統也極大地減少了項目單位的操作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