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品牌維他奶因上半財年凈利潤大跌95%登上微博熱搜第一,引發關注。
11月25日,維他奶國際披露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六個月的中期業績。報告期內,公司收入為36.04億港元,較上年同期回落18.28%;凈利潤為3280.4萬港元,較上年同期回落95%。
維他奶國際表示,公司凈利潤大跌的主要原因是來自中國內地的銷售下滑。
維他奶國際甚至稱,由于業績不理想,以及需要優先恢復中國內地業務的表現,董事會將不派發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6個月的中期股息。這是維他奶國際自1994年上市以來首次不派中期息。
維他奶在中國內地銷售大滑坡
維他奶國際在財報中提到,公司在澳洲、新加坡等地業務穩健增長,但在中國內地的銷售及溢利因銷售下滑而受到嚴重影響。
財報數據顯示,報告期內維他奶在中國內地市場的跌幅最為嚴重,收入減少30%,經營虧損為人民幣2700萬元,而去年同期則為盈利6.7億元。
事實上,中國內地一直是維他奶國際最為倚重的市場。1994年,維他奶集團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在深圳建立首家廠房,隨后陸續在上海、佛山、武漢和東莞(在建)設立生產基地,并在上海、廣州、深圳分別設立分公司。自2018年起,中國內地業務開始占到維他奶整體業務量的一半以上。
財報數據顯示,2017到2021近五個財年里,維他奶在中國內地業務收入從26.7億港元增至50.1億港元,在整體收入的占比也從49.3%升至66.6%。
市值較年初已腰斬
產品已在9月底恢復上架
今年7月的一場風波,給在中國內地一路突飛猛進的維他奶,帶來了致命創口。
彼時,維他奶給出的解釋是:2021年7月2日,一份包含不恰當內容而且未經授權的內部備忘錄在社交平臺被廣泛流傳,導致中國內地消費者對集團構成負面影響。
自不當言論事件發酵后,維他奶聲譽一落千丈,大量消費者自發抵制維他奶集團的產品,全國多地商戶和電商開始下架維他奶產品,向供應商退貨。
維他奶集團行政總裁陸博濤在中期業績會議上表示,中國內地是維他奶最重要市場,其中有超過10%電商收入來自中國內地,此前內地產品下架,的確對集團造成影響。
9月底,維他奶產品在中國內地市場恢復上架,但股價仍繼續低迷。截至11月29日收盤,維他奶國際收報16.72港元,相比年初最高點36.60港元的股價高點,已腰斬過半,目前總市值179億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財報指出,為加速提振業務,9月底維他奶在內地進行了多項中秋節店內促銷以及新學年開學促銷活動。下半年,將繼續加速重啟廣告及店內宣傳活動,推動銷售復蘇。
今年,維他奶也推出了一系列新品,包括VITAOAT燕麥奶、維他氣泡檸檬茶。
針對VITAOAT燕麥奶,陸博濤稱,公司植物奶類可持續產品受大眾歡迎,此外新產品氣泡檸檬茶也錄得強勁表現。
他表示,未來會繼續專注執行創新策略,期望于2022年恢復“可持續增長”。
維他奶國際表示,盡管增長勢頭因內地業務夏季銷售額下降短暫受挫,但對內地業務的復蘇、有利的市場環境和消費趨勢、集團的市場定位及產品創新、產能以及將于2022年推出的新產品仍充滿信心。
產品多次因檢驗不合格被拒入境
此外,維他奶自身質量不過關也是業績下滑的誘發因素之一。
據中國網報道,今年“3·15”期間,維他奶(佛山)有限公司曾因產品質量問題被深圳海關處以70萬元行政處罰。深圳海關網站顯示,經海關查驗,維他奶(佛山)有限公司申報的貨物玻璃樽存在殘留物,部分殘留物已腐敗變質,部分玻璃樽混有使用過的吸管,甚至部分玻璃樽底部發現蟑螂尸體、腐敗變質發霉豆奶。
鑒于上述情況,海關沒收了相關的25982.2公斤玻璃樽貨物,并對公司罰款70萬元。
另據海關總署統計數據,維他奶國際2020年共11批次被拒入境。今年前5個月,除2月外,其余各月份均有維他奶產品因檢驗不合格被拒入境,僅4、5月就已有12批次維他奶產品抽檢不合格。
同時,維他奶集團還面臨著地區發展不平衡、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
維他奶集團主要的生產基地布局在深圳、上海、武漢、佛山等南方城市,產品的主要銷售地也是南方城市,而北方并沒有生產基地,銷售額較低,地區發展不平衡的情況十分明顯。
而且,豆奶行業的競爭對手也越來越多。根據媒體報道,目前國際巨頭可口可樂、雀巢,國內企業九陽等都在布局豆奶制品,且滲透率都在不斷增加,維他奶面臨的競爭也愈發激烈。